向悲鸿先生致敬——刘明才书画作品展前言
徐庆平
明才曾多次与我说起,他幼年时就立志要成为像悲鸿先生那样的艺术家,后来研究生毕业便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因此他早就有了举办个展向悲鸿先生致敬的心愿。
在人大艺术学院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明才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特别笃实的人,无论专业研究还是做人做事,他都格外专注认真,这也是我特别欣赏他的原因。我至今还记得2004年他到艺术学院工作时,在一个仅仅几平米的小隔间里他创作了大量油画和书法作品,小屋里那种铺天盖地的情景,回想起来还真是令我深受感动。
明才研究生阶段从学于中央美院靳尚谊、孙为民两位名师教授,具有扎实的写实油画功底。自2010年去欧洲诸国博物馆访学考察之后,他逐渐意识到自身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不能离开民族艺术的深厚土壤,所以,自2010年开始,他就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研究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他的油画呈现出更多的概括与综合,尝试从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书法中汲取自然的写意要求,进而追求对于诗歌之美的意象化表现。在近年几次重要的个人展览中,他将自己的书法、水墨、油画一并展出,我们从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渐变的趋势。我想,这或许也成为他跟随央美袁运生、李军教授读博期间选择徐渭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吧。
油画为西方艺术传统的精华所在,而书法则是中国文化的奇珍,它展示着炎黄子孙的独特创造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油画与书法都具有各自强烈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在西方,油画家经常同时是版画家或雕塑家,因此,油画与版画的同时展出是观众所习惯的。但油画家同时是优秀的书法家,让油画、书法以及中国画同场展出则十分罕见,它让我们看到画家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珍视与吸收。
明才的书法在熟谙诸体的基础上,近年尤着力于篆书的草化研究,他为了追求篆书的流动性书写,以惊人的毅力,前后数年徒手抄写《说文解字》22遍,他的草篆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对“形”的美感的强调,篆、草并生,个性特色日渐鲜明。他通过十三年持续暑期前往青海各地写生创作,完成了油画探索的渐趋蜕变,“遗貌取神”,主动強化自己对青海山川景物的印象,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写意精神及意象化特征。他的水墨创作融入了西画的构成方式和书法笔墨意趣,将色调运用同书写性表达相配合,逐渐形成由外趋内,由工至写,由关注语言形式的东西之辩,到交混杂糅、无问西东的大写意艺术风格。
明才已过知天命之年,他所表现出的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在同龄人中是罕见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坚持多年的诗词写作,书法创作全部书写自己创作的诗词文句,使他在对中国艺术意境之美的营造体验渐深的同时,也对传统艺术的当代化提供了自己的思路。先君悲鸿公说:“借助他山,必须自有根基,否则必成为两片破瓦,合之适资人笑柄而已”,从这一点看,明才的根基是深厚而坚固的,我衷心祝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