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振德散文《爱无疆》,那种纯净透彻清越的感觉扑面而来,让人感动。言为心声,对父爱直抒胸臆的流露,直白刻骨的恩念,慈父孝子心灵的对话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人性中最美好的大爱皙言与表白。
百善孝为先。杨振德的孝心是附着在精神层面的,即注重情感关照,又能和颜悦色、推己及人地将孝置于道德的范畴检阅和审视,故此,《爱无疆》既可看作是其家族变迁的简史概要,更是一篇意在传播孝悌礼让观的精致小品文章。
文贵情真,取法天性。《爱无疆》洋洋洒洒万千言语,没有过分华彩的语句,甚至荡涤净了所有修饰用语,消减了诗意品质,满眼皆为家事、人事和逸事,然而,这样的文字逼迫着你难以回避,被父爱的写意慑服着、激荡着,情动之处,使人流泪。为什么?或许有人不了解陕北吴旗,这个杨振德父亲姬世强老人生活的地方,但是没有人不知道父亲。父爱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生命体验。血浓于水,融入基因中的爱是先于理性到达的,故此,这份爱愈真愈珍贵。真情在天性的怀抱中自成道义,也可以说,天性是最好的老师,她教导我们质朴为文、清白为人。这是《爱无疆》对散文写作的一种言传和启发,是传统散文写作道路回归的一种尝试。
世间挚爱的描摹往往是淡微而悠长的,尤其至亲骨肉间,这种如呼吸一般自然、发乎天性的爱,容易被人忽视。受传统文化的陶铸,父亲是高高在上的,是威严与刚性的象征,伦理视野下的父亲则成为神圣宗法秩序的高度凝结。这造成我们不善于表达父爱,将父爱延展为敬畏。杨振德也不例外,《爱无疆》本意是孝文,是老父亲七十三岁寿辰的特殊贺礼,是以文为载体来表现舐犊深情,为父亲树碑立传、秉承优良家风的善言警示,而善心孝心让杨振德这位铁骨汉子多情善感了起来,慧于心而秀于言,这个纯粹为记写亲情人伦的言说破茧成蝶,成为令人感怀的散文,并具有浓郁的文学情结。爱是需要说出来、需要表达的。爱出现的地方,正是美全然释放的黄金时刻,《爱无疆》,有真美。
爱是一个人终身的课程。杨振德告诉我,《爱无疆》是他从大年初五晚上到次日早上写成的,可谓一气呵成,进入文本,我发现这篇文章气韵贯通,无有阻滞,绵延完整,对父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似乎要流溢出文字,势不可挡。不是灵感而是感应。情之感人也深。多年在外打拼,难以在父亲身边尽孝的他将愧疚化为孝感,以自我忏悔、自我反思的方式,在正月,这个走亲访友、愉悦身心的假期,以孤独的写作、回忆的笔触,亲吻父亲走过的风风雨雨苍茫岁月。为让同事们回家过年,杨振德大年三十依然坚守工作岗位,一个人的年夜,想到的一定是他远在陕北的父亲,直至父爱的思恋发酵酝酿,心中爱的块垒衍演为通宵文字。爱是修行,也是学习。在父亲言传身教中,杨振德学会了爱,并将爱推广发散,以道义的形式在内心扎根,期待枝繁叶茂。我认为,这样的爱还会依然传递,家风带世风,为社会注入正面的能量,为人心树立积极的榜样。
散淡如水,精神超拔。如前所述,好的文章是平易质朴而深远的,如白水,如日子,也如苍老的姬世强老人与他苍老的生活一般。由此我相信,好的文字就像好的人一样,不饰张扬,温文尔雅,忠肝义胆,言行一致。姬老正是这样的人。我在幸福的遐想中,体味着姬老的难忘过去。少时的穷困、青年的志气、中年的责任、老年的恬淡从容和些许不服老、不服输的倔强。是什么支撑着姬老放弃原本可能有的大好升迁机会而回乡,是什么让当年风华正茂、英俊帅气的姬老毅然选择那段还未成定局的乡村婚姻,是什么让他视岳父岳母为生身父母,竟然能不顾自己七十岁高龄还要背着生病的岳父在医院里走上走下,是什么让他像一家之主那样无私而忘我的照顾着兄弟姐妹、妹夫弟媳,是什么让他以女婿的身份,干了本应由儿子才能担当的迁坟、置办寿材等事,又是什么让年逾古稀的姬老,四方奔走化缘,坚守工地,为家乡修建漫水桥。是责任,是背负,是良心,是对生活虔诚的爱,才能让姬老几十年如一日的侍奉岳父岳母,心怀乡亲,未有懈怠。一幕幕事迹如发黄的照片,写满了年轮,散发着生活气息,让我们看到一个有傲骨真心的男儿,是如何在爱中,与生活“相看两不厌”并一心与爱相知相伴相随到老的。
在淡如水却掷地有声的文字里,姬老的形象渐渐浮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备受大家尊敬的“及时雨”,工作期间,未曾误乡亲电报,基本做到随叫随到,固守着为乡亲省钱发电报原则;他把跟苗圃工人学习的嫁接和剪树技术给乡亲传授,把所有从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技术和乡亲一起分享;在自家院子搭建交流平台,购置文化书籍和小人书,主动承担了启智开蒙、人文教化的义务。
一个人对自己家人好不算什么,难在一视同仁善待他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也没有什么,难在一辈子乐此不疲地做着好事,不以善小而不为。姬老是真君子。
我经常思考,被我们讴歌的大地,一切自然的美景描写和难以忘怀的事件回溯,其背后的所指在哪里。读了姬老的故事后,我发现,文学的力量在于人心的加持,人的境界和格局是立人立事之基。军人出身的姬老晨练被一个驾车不太熟练的年轻司机开车刮倒撞伤而住院,姬老非但没有半句埋怨,反倒宽慰这位受惊的司机。这件事让我久久沉思,广受热议的老人摔倒搀扶事件后面,折射出的其实是道德信仰的缺失和人与人隔膜冷酷的现实际遇,姬老的故事着实一剂良药,自是让羞愧者自感羞愧。
至此,我不再觉得姬老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俨然超拔为一种精神,这让我想到作家路遥的座右铭,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姬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孝悌礼让、忠勇刚正的气节,乐善好施、不求回报的品行,安于本分、忠于职守的意志不正代表了大地之父的操守和美德吗。姬老的善行本就是教化书,聆听老人家的故事,是福报,也是激励。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下,我们需要姬老的故事以正视听,构建内心的美善理念,培植个人的自律意识,然后,在生活的怀抱中,感恩生活。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平淡无趣、艰辛坎坷的,生活的美好完全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镜影和映照。乐观向上的人,眼里永远有风景,如姬老。在生活的困顿和逆境中,姬老从不抱怨、不消极、不气馁,他总能持有一颗平常心、进取心、回馈心,在生活赐予的任何情境中,嘴角始终挂着微笑,咬紧牙关,咀嚼生活的味道。这是生活的能力和军人的素养使然。生活因姬老而丰富,姬老因生活而深刻。当年,没有上过学,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姬老,在部队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军人;转业回邮电所,从一名普通的炊事员到管理员,用业务技能充实自己,直至成为单位的骨干。老人家注重文化知识,一心要以文化改写家族命运,这个举动,意义久远,可谓大善之举。老人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培养成大学生,社会各个行业的栋梁,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作着同样的贡献,他们身上流淌着姬老的血液,复制并遗传着姬老的高尚精神,并将乐善奉献作为家族的传家宝,一代代薪火相传下去。
善良的人永远年轻,因为这样的人如烛光,暖照着所有。生活的幸福是要靠美丽的心灵感知和靠近的,这样的幸福给予,影响后辈的一生。杨振德笔下的一段父爱回忆,动人甜蜜。
于是一组温馨而壮观的镜头便出现在了回家的路途上:一辆自行车,前梁上坐着我和哥哥,母亲抱着妹妹坐在后座上,父亲背着三弟,随着父亲一声“都坐好了”的口令,一家人便像耍杂技一样在乡村小路上穿行了。每次到了下坡的时候,我和哥哥在高声欢呼,父亲和母亲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伴随着父亲卖力蹬自行车在我耳旁发出急促的呼吸声,我们在路人啧啧的惊叹声中洒下了一路欢乐。就这样,在这条路上,父亲载着对全家人的责任和“爱”,一走就是几十年,一直到我们羽翼丰满,飞出了乡村,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姬老像默默奉献的大地一样厚重,他的脊背承载了太多生活的重负,他心里装着太多对亲人乡邻的牵挂,生活把他的腰压弯了,他衰老了,但是,老人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因为爱和爱的付出。
行文至此,我似乎触摸到了艰苦日子中最朴素的幸福,看到姬老慈爱的面容,我想喊一声父亲。祝愿姬老长寿康健。
(文剑:青年评论家,迄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飞天》、《延河》、《西北文学》等报刊发表评论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