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偶然机会,有朋友极力推荐了张真,说他书画如何了得,只因其一生淡泊名利,更不屑于市场运作,虽已年逾古稀,却仍只是一门心思搞创作。后又读刘兆英君《诗情画意尽风流》和冯山如仁君《心中有诗意向善,重塑生命趁年轻》两篇写张真老师的文章,始知,张真老师不仅是书法、绘画方面的大师,而且在诗词方面亦是造诣颇深。更兼张真老师不慕名利、不事权贵、一身正气的高贵人品,不得不让人为之肃然起敬!本文故特将刘兆英著《诗情画意尽风流》和冯山如仁著《心中有诗意向善,重塑生命趁年轻》两篇文章与张真老师的部分书法、绘画、诗词作品一并选登,以飨读者——
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程式,这是中国艺术家的一个显著特色。正是因此,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画家常常还是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画画家必须积累多种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还要具备极好的悟性,才能修炼成功。张真是一位中国画画家,他要出一本诗集,我觉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这本诗集是作者近年来即兴的吟哦,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各种情绪的自然流露,乃是一位真人的真性情。如果一言以蔽之,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真”。古人说:“诗言志”,这个“志”出于心而真实不虚,而只有“真”才能打动人,“真”是诗人的灵魂。
张真的诗因“真”而生动鲜活,因“真”而率性自然,因“真”而令人感动。司空图在《诗品》中说:“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司空图这段话大概可以概括张真写诗时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张真具备了诗眼,随时可以把很多事与情收入囊之中,看似毫不费力。
作诗须有“诗眼”,诗作的“诗眼”也很重要,而读者没有“诗眼”,则进不了诗境,只能在门外转悠了。张真这些诗以诗眼得之,诗中各种眼色精彩纷呈,可以让读者大饱眼福。
诗和画的关系密不可分,最有名的说法是苏东坡评价王维的那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中国画画家来说,应该更进一步:“以诗眼作画,谓之诗画。”张真的一些画的确有这个特点,只是有点孤高冷寂的境味,真正喜欢的人不是很多。
张真先生可谓是位视书画如生命的人。他先是蜗居板桥,既独自创作,又辅导学生作画;后则受同行的招引,只身去古城明德门营建画室,也是既搞创作,又间或在美院兼职授课。几十年来,他凭借着对绘画的痴迷与深厚的功底及殷勤的努力总算为业内人士所接受,也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他的作品可谓如山似海,大抵少数已被购家收藏,而多数则存积在家里。
对于书画,我乃门外汉也。与张先生几十年的交情往来,我则对艺术的爱慕竟逐年有加。我虽不懂绘画创作的三昧,可我也略知艺术间的相通的密码。那便是艺术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敢于冲破世俗总在极力维护的界限,就是把人们带领进更加自由而纯粹的世界中去。由于绘画的特殊语言表达的方式尚不能总被常人理解,从而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创作之余也以常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写作。就是说他们也以语言本身而表达自己的对生存的感受以及对艺术的体悟。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曾建议过,让他在辛苦作画之余,也以文字的方式写点创作的感受或人生的思考之类。这次春节面晤,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他随手拿出近年来所写的诗文打印稿要我修改。我向来承认,对于绘画本身,我实在缺乏专业的修养;可对于文字,我则有天然的禀赋,从而也可谓得心应手,或者也能够“眼到病除”吧。
当今时代,真可谓价值混乱而群魔乱舞矣。然而中国人最爱追逐权钱二字,也最讲吃喝二字;似乎这就是我们来此世间的最大的理由。从而在世人多体现为投机钻营而勾心斗角而阳奉阴违而谋取名利时,张先生则像别的真正的艺术家一样苦心孤诣地以书画诗文的方式在探究存在的意义,在捍卫生命的尊严,在张扬社会的正义,在揭示艺术的奥秘,在讴歌人性的美善。他在《屈子吟》中说“一身正气洒江天,满袖清风拂山川”,这应该也是他的人生之写照;他在《入静》中说“魂飞窗外游宇宙,顿悟肉体是空壳”,这应该就是他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他在《无题》中说“研习书画五十冬,不知人间苦相争”,这就是他对艺术的纯粹性的执着追求;他在《自叹》中说“昼养笔神觅墨韵,夜伴孤灯照影忙”,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的记录。
正像他所说的,“在杂乱无章的声浪中,永远听不到美妙的歌声;只有在宁静的境遇里,才能辨别清楚,哪些是善语妙音,哪些是鬼哭狼嚎!”但愿我们能够从这喧嚣浮躁的都市中抽身出来,要么走进山林,从山林中去感受自然之美妙;要么步入教堂,在教堂里去体味生命之神圣。或者你只是喜欢艺术,那么你就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吧。我相信,当你在这势利而功利的世俗中而感到心灵的无聊而乏味时,你不妨就运命的方向作一种华丽的转身,那么你便能顿觉出内心的丰富和充实,你便能领会到生命的清洁和鲜活,你便能发现存在的情趣与意味!
张真诗词选登:
屈子吟
张真
一身正气洒江天,
满袖清风拂大川。
壮志难酬水为琴,
才女扬波真作弦。
【张真档案】
注:文中选登书法、绘画作品作者均为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