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长征宝”分别是锑杯和背壶。捐献者为黄平县文化局退休干部盛世久先生。据盛先生介绍,这两件文物是1934年12月26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黄平县城,并在他家寄宿时留下的,保存至今已近82年。盛先生说,家里珍藏的这两个宝贝,母亲李洪英生前经常给他们讲述红军在自家生活和宿营两个日夜的动人故事。
过去,盛先生家是黄平县城临街的一个小商户,父亲盛辑轩做布匹生意,母亲李洪英则从事蚊烟香和豆腐加工小本经营。1934年12月25日,红军长征到达黄平县境,县城的许多百姓误听国民党反动派的恶意造谣,担心共产党来了真的共产共妻,都跑到外面躲藏起来。盛辑轩也收拾货物到远离黄平县城的旧州镇去“避难”。因为担心家里的财产无人看守被他人掠走,李洪英就没有往外跑,便硬下头皮留守下来。
26日凌晨,红军在攻下县城后,部队就陆续进入城里。到了天亮,李洪英怀着好奇的眼光,悄悄打开窗户往大街上一瞧,眼前的情景着实令人惊呆了:大街小巷都是背枪和扛大刀的红军队伍,他们有穿草鞋的,也有穿布鞋的;有躺在担架的,也有骑着马匹的,似乎把小小的黄平县城都挤得满满当当。连忙屏住气息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谁知过了一会儿,院前响起杂乱的脚步声,还听到有人在喊:“老乡,请出来吧!”眼看自己已不法躲藏下去,李洪英就硬着头皮开门出来。只见20多个红军官兵齐刷刷地出现在门口,李洪英一下觉得“自己完了”,站在门前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这时一位腰挂手枪和背后别着大刀的人笑容满面地对李洪英说:“大嫂,不要怕,我们是朱毛红军,专门打坏人杀坏人的。我们现在来你家找个住处,过两天就走。”听了那位红军和蔼可亲的话语,李洪英这才悄悄地舒了口气,情神才逐渐恢复平静。她给红军将堂屋收拾干净后,在红军战士忙于铺床垫草时,就下厨为他们烧水煮饭,还磨豆腐给这些“长官”吃。
盛治久先生母亲在给后代回忆中说,她还从来没有见过红军在烧煮猪肉时的一件趣事。她说,第二天早上,红军从外面弄来一头肥猪在自家屋边宰杀后,战士们没有像黄平当地的百姓那样,事先要用开水把猪毛泡软,以刀刮除干净才下锅煮。而红军是把肥猪杀死就直接砍成条块,用火把毛烧掉用水清洗一下就下锅食用。当时,红军还割下一块带毛的猪肉送给李洪英,表示感谢。
红军离开盛家那天,战士们用一张兰色印染床单包了一大包没有吃完的米饭留给李洪英,就集合队伍向瓮安方向开拔。这20多名红军走后,李洪英在收拾堂屋时,才发现桌子和板壁上还有红军的一个锑质口缸和行军水壶,这一定是他们走得匆忙,遗失下来了。她想:“朱毛红军”是她第一次见到最好心的部队,这些战士十分艰苦,如果他们下步在行军打仗中出现喝水服药没有工具送饮怎么办?李洪英在焦急中就迅速拿这两样东西跑到街上交给那些尚未离开的红军队伍。谁知那些起红军战士就宽慰她说:“大嫂,谢谢你家了,这锑杯和水壶就留着送给你家作个纪念吧!”这两样红军行军用品和那床印染床单就这样在盛家保存下来。当时,虽说盛家在生活上还至于到吃了上顿发愁下餐的地步,但为了铭记红军大无畏精神和爱国爱民的作风,他们还经常小心翼翼地用红军留下来的纪念品,包婴儿、打酒喝、泡茶饮等,并希望从中去沾红军的“福气”。如:他们用“红军被”来包裹自家小孩,从儿子儿女到孙辈,这些儿孙在婴儿时期都享受到“红军被”的温暖;盛辑轩用红军壶来打点烧酒来下菜,做生意也合心顺意;李洪英经常用那锑杯泡茶,生活更活得健康硬朗。
时过五代人的光景,看到家里一代代人工作和事业都有“红军根子”的成功气脉,前不久,已经年上古稀的盛治久先生在不忘父母怀念红军在黄平县战斗和生活情景中,毅然决定将珍藏了80多年的文物捐献出来,但除了当年的那床蓝色印染被单一时找不着外, 并将中央红军杯和红军壶捐献给黄平县革命历史陈列馆,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片诚挚心情。(廖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