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大隐隐于市,大匠无声。
大匠者,水城书画院首领赵长胜是也,生于长白脚下、鸭绿江畔,自幼习武学书,十二岁回祖籍东昌,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浸润,催发了他对书法的痴迷,心追手摩四十余载,遂成一方泰斗。
泰斗的出场却是平淡无奇,既无咚咚锵锵的锣鼓经,亦无弹冠抚髯的潇洒亮相,携一牛皮纸袋,衣着随意,施施然上得楼来,东道主邵同学向来高调不吝赞美,这次一反常态只简介曰“赵老师”,——知我无名小卒见不得大世面,怕被一震之威吓掉筷子的意思吧?嘿嘿。
随后驾到的是水城书法大咖白咸瑞老师,寒暄礼毕,白老师躬身开启方才之牛皮纸袋,神态谦恭,自言亦是赵粉一枚,与赵老师亦师亦友多年,笔墨深受其惠,甚至微信头像——风神潇洒一巨“龙”,都是翻拍赵老师赠予的榜书。
“龙能大能小,能潜能升,大则腾云吐雾,小则隐逸江湖,谓龙也。”赵老师不言则已,一语惊人,不由令我刮目,想起床头捉刀人,想起青梅煮酒论英雄......英雄豪迈,更难得赵老师云水襟怀,说到白老师的微信头像,又曰:“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咸瑞弟人中之龙也,因此以龙书相赠。”——谁说文人皆相轻?两位书家惺惺相惜,可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雅量涵高古,也可为文坛书界留一段佳话了。
宾主们起立瞻仰赵老师墨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长风破浪会有时”,“风云一举到天关”......真乃快意豪情,慨当以慷,我家小朱适时搜到琴箫合奏版的《沧海一声笑》——赵老师最推崇的大乐必易,觥筹交错伴着曲声悠扬,一时只觉满空笙鹤下高寒,一层一层的白云在胸中涤荡。
赵老师豪放旷达,正如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所言:“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但文字笔墨风格亦非单一不变,曹雪芹曾借宝钗之口论诗曰: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诚然,看到赵老师的行书斗方“素心若雪”,飘飘兮恰如水荇牵风,其遒美健秀,大有王右军遗韵;而配诗“菩提本无树......”不但形式上有补白、平衡美感之用,内容的关联更有不可言传之妙!大朱小朱一向对书法并无兴趣,一幅“素心若雪”却让爷儿俩爱不忍释,白老师明察秋毫,豪爽大方一挥手:“闺女喜欢,邵叔叔说送你了!”主陪坐上的邵同学呲牙咧嘴,无语捧心。
而我最仰慕的是赵老师的魏碑风格。他为水城野生动物世界所题的匾额“滨河乐园”、及其贵宾厅“江北水城”丈六横幅《望岳》(另一贵宾厅“运河古都”是赵老师的八条屏行草《短歌行》)......便是水城书法界独树一帜的隶楷艺术——真书为骨,篆势、分韵、草情毕现其中,血肉丰美,气骨峥嵘,意态奇逸,精神飞动,源头活水乃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谈起学书经历,赵老师自云颜鲁公入手,后二王,秦牍汉简,北碑唐楷,宋元清乃至现代多有涉猎,尤喜北海,贪经石峪。
我听得一脸懵圈,唯有顶礼膜拜加望洋兴叹。
得“大字鼻祖”三昧,又有李邕之仙手,气度格局自然不凡,赵老师擅榜书,其大作国内外各界人士均有收藏。我有幸为爱好书法的老父求得一“寿”字,擘窠大书,举重若轻,笔势飞扬舒展、墨色干湿枯润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
龙能大能小。
赵老师的榜书大气磅礴,小楷亦是大雅不群,二百六十多字的《般若心经》空灵飘逸,翩若飞鸿,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赵老师在这大与小之间纵横自如,不愧大匠也。
微信群里赵老师自称“书匠”,窃以为与白咸瑞老师的自号“泼夫”异曲同工,都是自谦、自我调侃之意吧?其实“书匠”独具匠心,绝无匠气,并且和白老师一样勤勉之道在有恒。记得有一次楹联大咖姜圣军老师在群里道晚安,临走抛下一上联:才子佳人同入梦。我搜肠刮肚一宿,早上见赵老师白老师的头像亮起,心中忽然灵光一闪,对出下联:书匠泼夫共朝阳。的确,两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闻鸡起舞,每天拥抱早晨的太阳,成为书界泰斗自是顺理成章。
赵老师“起舞”不仅是舞文弄墨之“舞”,亦是拔剑习武之“舞”,风华正茂时不但激扬文字,也曾中流击水,在武术大赛中屡屡夺魁。昔日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成就三圣之道,赵老师文武兼备,也成就了自身的精气神,曰:“书法与武术有本质上的联系,闪转腾挪、劈砍撩砸谓之武术,纵横牵制、提按使转谓之书法,武术讲快慢,书法求疾涩,这其中又各有独特的奥秘。”如此精到的见解,他却自嘲“胡拽”,其魏晋风流,可见一斑。
赵老师供职于聊城京剧院,亦是多年票友(窃以为赵老师客串铜锤花脸最相宜)。论起书法与京剧,赵老师多有妙语:“书家是以笔墨当乐器为传统诗句谱曲,书法犹如京剧,篆隶行楷草,生旦净末丑;马谭杨奚,颜柳欧赵;梅尚程荀,苏黄米蔡;波磔点划,书九州风采,唱念做打,演华夏文明;同为国粹,何其相似乃尔!”
书法、武术与京剧,三个门类都讲究传承,讲究功力,讲究人格的修为,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三个门类的学问,融合到一人身上,便有了赵老师隐匿于红尘市井、于平凡处不平凡的大家气象,所谓大匠无声,并非无声,而是一种厚德载物的广大与包容,一如国学大师季羡林为入学新生看行李。
赵老师也曾为我这个无名小卒指正点划用笔,彼时餐桌上并无笔墨纸砚,赵老师仅从我手机图片上一个“感”字了然我运笔之误,旁征博引,以太极云手以及京剧里的甩袖,让我理解笔划顺序与气势贯通,诲人不倦的态度令人感动。
赵老师一家结庐在人境,常有车马喧,求书者甚众,夫妻两个从不摆谱作态,嫂夫人言笑晏晏,红袖添香,赵老师挥毫泼墨,妙笔生辉,伉俪荣谐直教人艳羡。
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香——借赵老师翰墨,祝福这对神仙眷侣,永远这样诗意地栖居,斟一壶高山流水,赏四季北国江南!
(作者 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