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 杨
一开机就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快意,花瓣似飞来的精美图片都在提示着今天是“惊蛰”。
惊蛰作为我国农历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动物冬藏伏土,不饮不食,称“蛰”;
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蛰虫惊醒,渐有春雷,暖风拂面,春天来了,梦该醒了。自然动物如此,被疫情绑架月余的人是不是也该动动啦。
显然大家变得越来越乐观,疫情初期那种恐慌、无措、焦虑、猜测等情绪已随着春风的吹拂而漫漫散去。即使专家们仍在告诫“拐点尚未到来”“目前还是关键时刻”,但我相信面对疫情的“情绪拐点”已经出现。
即如此说,当然是有典为证,古人认为“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无数的灾难,诸如那些水灾旱灾、冰灾雪灾、蝗灾、地震……而我们的祖先在与灾害的搏斗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积极的探求摸索,极尽智慧的从敬畏、认识、顺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了护佑生命的古老辩证法,许多浪漫主义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色,也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留下了无比丰厚的文明基因和人文遗产。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杨万里)。面对灾难,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方寸大乱。;有的人迷茫、有的人沉沦。乐观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保持阳光的心态。即使身处最糟糕的境地,也相信事情总会解决,形势会越来越好。
心态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保持乐观的人,能够在危机中看到希望,能够从逆境中获得力量。有句名言说得好“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可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是人却有着一个高傲的灵魂,正是这个有思想的灵魂分出了人的高贵和平庸、高尚和卑鄙。面对大疫我们当然要做一个有头脑的思考者。
什么是灾难?灾难就是个体力量不能抗拒的天灾和人祸。天灾与人祸往往相因相伴,孟子曾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指出天灾往往是通过人的错误行为而起作用,因此历史上天灾多半儿是人祸。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唯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千年古国方“换了人间”,一派“六亿神州尽舜”的盎然生机,今日之中国已使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同日而语。
什么是“乐观”?“在泥泞路上仍有一颗玩泥巴的心”,这就是乐观。乐观意味着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麻烦,都能用笑脸相迎,都能坦然处之,在泰山崩之前仍然能镇静地思考,不会被任何生活击垮,再苦的生活也会处处都是鸟语花香。人活着,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所谓的修心就是在生活中人会遇到各种的烦恼和问题,而这个不断面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修心。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谁要能把螓一笑置之,悲伤也会减弱它咬人的力量。”所以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把脸向着阳光,把阴影留在身后,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命所给予我们的各种挑战。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灾难与幸运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当这场灾难的突然到来,一时间打断了忙碌的人们的生活节奏,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迫使我们与外界拉开距离的时机,让人们可以回到自己。古罗马哲学家就认为面对灾难那些聪明的人可以启迪出新的智慧,而我国的佛教把智者对苦难的认知看作是觉悟的起点。人与动物不同,在灾难中人可以挣脱自然的羁绊,“把坏事变成好事”。当然要实现这个变化是要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首先需要把灾难带来的伤痛和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还要能够进行智慧的反省、总结和超越。可以说一个历经坎坷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民族,胸中一定蕴藏着许多从灾难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读书不觉已春深”,我想那些和我一样这段时间里埋头书斋品读诗书、纵情翰墨的书法的同道们,在书海中荡漾获得的虽不是呼风唤雨的能力,而一定会获得风轻云淡的胸怀。星云大师说“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万紫千红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沉寂了一个多月的鼠年开春,惊蛰过后应该是一个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迷人季节。
作者:罗杨
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中国文联第八、九届主席团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速读丛书》《警世格言.传统文化名言》《中国历代帝王陵》《守望乡愁》《守望中国节》《守望古村落》《罗杨书法作品集》《罗杨摄影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