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幅悬挂在公共艺术展厅中,接受观众参观的画作,其创作完成之前经历了什么?这幅画究竟是怎样“诞生”的?8月5日晚19:30至20:30,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将加入“人民艺Show”特别策划“馆长邀您看展了”主播团,带您感受来自身边的美,了解一幅画如何诞生。
跟着画院院长 了解一幅画的创作过程
只有默默地付出,才有眼前的精彩。一件绘画作品的创作完成,承载着画家的天赋秉性、审美追求,凝结着画家的心血和汗水,这是画家体验生活、展现其个人精神品质、审美追求的现实过程。在直播中,吴洪亮院长将导览同名展览,通过解读及展示画家创作的艺术心得、工作场景、写生速写、画稿草图等资料,带大家“零距离”体会艺术创作的魅力,感受创作过程的艰辛。
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展览《一幅画的诞生》,举北京画院全院画家之力筹办,汇集北京画院31位在职画家的艺术创作一百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较为全面地呈现北京画院画家群体的艺术创作面貌,同时也立体生动地展示了画家创作状态的全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画家们既承传统、又有新意,融入各自的生活体验,试图在艺术的发展规律中探索个人艺术特色。
读大师画作 品其中“真味”
北京画院与齐白石身前身后都有着超越时光的不解之缘,北京画院美术馆也是收藏、陈列、研究齐白石艺术作品的国家重点美术馆。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足以流青美术史的美学贡献,又“大俗大雅”可以跨越多层不同受众的审美界限。那么齐白石作品具体“好”在哪?在本期直播节目中,吴洪亮院长还将导览《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览作品,与您一起读画作、品真味。
在中国画美学观念中,“像不像”并不是创作的究竟。齐白石曾题名句“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这条审美脉络从宋代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到清代石涛明确提出“不似之似”早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
似与不似之间是一个微妙的“度”,这个“度”难以度量,唯有“本真”才能把握。齐白石的作品恰恰表达出对艺术和人生境界的本真追求,同时在“不似之似”之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之境,超越了物象之美而充盈着诗意与人情味。
让藏品“活”起来 美就在你身边
美术馆馆藏作品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北京画院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之初,除了首任名誉院长齐白石之外,所聘画师大多都是民国时期北京最有影响的画会组织——中国画学研究会以及湖社画会的许多重要画家,如惠孝同、马晋、胡佩衡、徐聪佑、吴镜汀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北京画院美术馆馆藏作品丰富,拥有齐白石藏品近两千件。
吴洪亮院长依托精品力作向网友展示北京画院的“最美瞬间”,通过专业硬核解读,以期涵养观者审美素质,相信在此次直播活动中,画家的创作生态与齐白石艺术都能更为深刻而形象地“活”化起来,在悠长的夏日中增强人们对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鲁婧)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