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萍
与重阳结缘的诗人,首推陶渊明,留下一堆典故:嗅菊篱下,白衣送酒……就连常用的龙山落帽也和他相关,孟嘉是他外祖父。他的家乡自然也成怀古胜地。唐蔡孚《九日至江州问王使君》:“九日浔阳县,门门有菊花。不知今送酒,若个是陶家?”(旧题王勃,“不知”一作“白衣”)白居易来任江州司马,也专门写过《访陶公旧宅》:“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时隔三四百年,依然满目皆陶。
人以诗传,地以人彰。杜牧担任池州刺史时,与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张祜重阳同登齐山,写了著名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张祜也写了首《和杜牧之齐山登高》,没杜牧这首好看。中间两句“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还好。两人主客相得、惺惺相惜,张赞杜礼贤下士,“太守还须是孟尝”;杜赞张“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池州属秋浦,李白秋浦留诗数十首,如“秋浦长似秋”,“强看秋浦花”,“白发三千丈”等。虽有学者考证,李白并未到过齐山,但仍不妨碍后人望文牵合,发思古之幽情。北宋王安石到此,写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齐山置酒菊花开,秋浦闻猿江上哀。此地流传空笔墨,昔人埋没已蒿莱。平生志业无高论,末世篇章有逸才。尚得使君驱五马,与寻陈迹久徘徊。”南宋杨万里到此,也写过《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我来秋浦政逢秋,梦里曾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著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诗人还记得诗人,老百姓已经不太关心了。
熙宁十年(1077)苏轼知徐州,七月黄河决堤,淹没河南一带,八月漫至徐州,又遭逢连日降雨,大水困城。地方官守土有责,苏轼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抗洪,四十多天坚守城墙,运筹调度,十月洪水退去,终于保全了城池和百姓。次年修建黄楼(黄代表土,取土能掩水之意),八月修成,九月九日举行落成大典,“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苏辙、黄庭坚、秦观、陈师道等也纷纷撰文祝贺。苏轼自己写了首《九日黄楼作》,可以视为实录:“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苏轼,岂止是一介文士。《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也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子瞻过余(李之仪),方从容笑语,忽有以公事至前,遂力为办理,以竟曲直。文柔(李之仪妻)从屏间叹曰:‘我尝谓苏子瞻未能脱书生谈士空文游说之蔽,今见其所临不苟,信一代豪杰也。’”几年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又逢重阳,不由想起当年这段经历、这次聚会,写了阕《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大苏通达,类似情绪,其实他在徐州所作《永遇乐》中,已经写过:“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古今人间,一点浩叹而已。
当年戏马会东徐,既指自己重阳日黄楼大会宾客,也用前人典故。徐州的戏马台,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重阳日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所以成为重阳常用故实。如唐皎然《九日陪颜使君真卿登水楼》“偶见登龙客,同游戏马台”,辛弃疾《鹧鸪天·重九席上作》“戏马台前秋雁飞”,黄庭坚《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南宋文天祥兵败被俘,1279年押赴大都,从崖山出发,一路北上,重阳过徐州,留下《戏马台》“九月初九日,客游戏马台。黄花弄朝露,古人化飞埃。今人哀后人,后人复今哀。世事那可及,泪落茱萸杯”,及《发彭城》“今朝正重九,行人意迟迟。回首戏马台,野花发葳蕤”。
“水绕彭城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载有余哀。”(苏轼《送郑户曹》)它与刘邦唱《大风歌》的沛中歌风台,都是距我老家很近的遗迹,后代诗人常同时连用,借刘项以写成败之慨、异代之悲。如明邱云霄《彭城晚望》:“戏马台前春草深,歌风亭上夕阳沉。千年秦鹿空鹰犬,一片徐山自古今。”程敏政《歌风台次韵三首之一》:“万乘还家日,威生泗水前。楚声聊复尔,汉业已茫然。宿雨苔花乱,斜阳树影偏。一台惭戏马,相望亦千年。”清鲍康《淮阴钓台》:“欲搜遗址但蒿莱,屠钓中多大将才。千载兴亡君莫恨,歌风戏马尽荒台。”歌风戏马,俱成遗迹。空听风声,坐守斗室。
南朝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短小有味:“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前不久才注意到,诗题里的“薇山亭”,就在今山东微山,是我老家邻县。小时候几乎每天听着这个名字长大。他的他乡,却是我的故乡。不知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不知湖中那些莲藕鲤鱼,秋风四起,如今安否。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