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孩子们临摹这幅《清明上河图》用了多久?15名学生只用了一周时间。了不起吧!”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美术教室,美术教师段英子骄傲地展示着学生们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这是学校伯虎画社的“首秀”,更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硕果之一。整幅作品完全按照原画比例绘制,参与临摹的都是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段英子深知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她想让更多学生走近国画、读懂国画、感受国画之美。
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让更多学生享受到美育教育,在学校的支持下,段英子在2022年底组织成立“伯虎画社”。她说这是在实践中践行初心的宝贵机会。
段英子带学生从临摹开始,这是她从教多年的探索。段英子认为:“临摹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国画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
临摹开始前,段英子做了很多前期准备。除了选择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代表《清明上河图》做临摹对象,她还试验了很多绘画工具,最终选定学生最为熟悉的圆珠笔作为临摹工具。
“这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清明上河图》线条丰富复杂,临摹它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力,我认为一个月能完成就很不错了。”段英子说,学生们的精彩表现超出了她的预想。
回想临摹的过程,高二学生张永轩忍不住为小伙伴们点赞:“我们从来没有用圆珠笔画过国画,相当于从零开始,大家都出奇地专注,认真听老师讲解,拿起笔的那一刻就完全沉浸其中。”
为方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段英子对学生进行了分组,画室随时开放,谁有时间谁来画。看着不断“提质增速”的作品,段英子用“震惊”形容当时的心情。
就在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大体轮廓、等待勾勒细节时,意外却出现了:一名男生用错了笔,导致画纸出现了大块的模糊,这也意味着他负责的那部分作废了,不得不从头画起。
段英子担心学生们会泄气,正准备鼓励大家迎难而上时,就看到其他学生纷纷放下手中的笔,与那名出错的学生一起重画。第二天晚上,重新来过的作品就完成了。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临摹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而孩子们在其中所表现出的互帮互助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美育的宗旨,这远远超出了临摹初期设置的教学目标。”段英子感叹她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临摹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国画的美,更让我懂得了做成一件事绝不是靠冲动,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怀抱梦想,脚踏实地。”高一学生周柏乐说。
学古不拘泥于古,“首秀”带给段英子和学生极大的信心。新的一年里,段英子还会带着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感受国画的独特韵味,并用漫画等学生喜爱的形式与传统绘画相结合,从青少年视角讲好中国画的故事。
(记者 任 爽 通讯员 芦 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