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焚书》选段,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选送。 边颖川 摄
中新网福州3月9日电 (叶秋云)“新生代演员青黄不接,地方剧种普遍面临着这个问题。”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前身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林德和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自3月1日鸣锣开赛,按照赛事安排,本次决赛为期12天。7日当天,厦门艺术学校和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参赛演员在福州市福茗戏苑亮相,袅袅余韵间,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歌仔戏,又名芗剧,亦称子弟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民间故事为主,唱腔道白使用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的宝贵文化资源。
一声戏腔,两岸共鸣。林德和直言,歌仔戏根在大陆,形成于台湾,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剧种。短短百年历史,却在迂回婉转的曲调声中,用乡音、乡情演绎着人世悲欢离合。
2008年,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共同创作的《蝴蝶之恋》亮相,这是海峡两岸首次全面合作创演大型歌仔戏剧目。两岸戏剧界称其为“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台湾媒体更称其为“破冰之旅”。林德和表示,自那以后,两岸歌仔戏艺人来往愈发密切。
正因歌仔戏的“两岸”属性,短短百年时间,这个地方剧种发展迅速。林德和感慨道,如今老演员成批次退休,戏曲新人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后继谁人?是剧团一直忧虑的。“明年,像我一样‘60后’的演员有十几位退休。”
厦门艺术学校歌仔戏班学生杨婉婷(右一)正在给同学整理妆发。 叶秋云 摄
没有人,何来戏?戏曲人才不能断,这是所有演员、乐手、编剧的共识。2018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厦门艺术学校合作,进行六年制大专委培,2024年,这批学员将学成毕业。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庄海蓉告诉记者,他们为了让这批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歌仔戏的精髓,可以说是举全团之力在培养。中心派出优秀演员进入校园手把手教学,“以行当带行当,以戏带功,以老带新”的方式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正在给同学整理妆发的“00后”厦门艺术学校歌仔戏班学生杨婉婷是庄海蓉的学生之一,当天下午参加了歌仔戏《丁山哭灵》选段的演出,饰演薛丁山一角。对于庄海蓉所说的“以行当带行当,以戏带功,以老带新”,杨婉婷表示,受益匪浅。
庄海蓉擅长反串小生,杨婉婷也喜欢这一行当,庄海蓉曾指导杨婉婷《十八相送》《丁山哭灵》等歌仔戏选段。杨婉婷说:“在庄老师的身上,我领悟到了女性反串小生的韵味和剧目角色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唱腔、道白去诠释角色。”
对于新生代演员如何努力去“挑大梁”,杨婉婷表示,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打基础,再从外吸取新知识,二者叠加才能更上一层楼、越走越远。
戏曲新人的培养至关重要,歌仔戏走向年轻一代观众也非常有必要。庄海蓉表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一直致力于让更多人接触歌仔戏,尤其让歌仔戏走向年轻一代。近些年,歌仔戏进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厦门已有多所小学成立歌仔戏社团。
歌仔戏的海外戏迷也很多,因为经常外出演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曾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文化出口单位”。新加坡就是主要的出口地之一。“东南亚地区戏迷的热捧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去传承和发展歌仔戏。”林德和透露,他们正在谋划下一趟歌仔戏赴新加坡表演之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