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字号”的试验区,成都在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正努力当好“先行区”,不断向深水区迈进,推动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摸索经验、开辟新路。
竹篙试点:“我出地,你建厂”
农产品加工园一期建成后 农民收益可达4000元/亩
先由村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覆盖的农用地,均以一定价格折资入股,引进社会资金共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搭建了“产权入股,民主管理,公司运作,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
双向6车道的柏油马路,连接起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的100亩起步区工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坡地上建起。“这个园区将有我们村民的股份。”在竹篙镇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村民眼中,这片土地充满希望。因为这里的“房东”,正是他们。
三年前,以竹篙镇作为试点,成都深度探索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核心就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村民自发参与土地整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产业。与过去土地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一次性交易不同,村民用整理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修建厂房,然后出租给引进的企业,从而成为永久“房东”。
具体操作上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先由村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覆盖的农用地,均以一定价格折资入股,引进社会资金共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搭建了“产权入股,民主管理,公司运作,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按照“我出地,你建厂”的建设模式,占地70亩的一期标准化厂房主体基本建成,已达成意向性入园协议企业24家,签订入园协议企业10家,正式入园企业3家,协议引进资金4.01亿元,已完成投资1.22亿元。预计一期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农民收益可达到4000元/亩。
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农村“二元”结构的资金壁垒在成都逐渐破冰。在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林权抵押融资的基础上,成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产融资专项改革试点,丰富现有农村产权融资方式,让农村土地资产充分展现其价值。
试点示范:“综合示范”+“专项改革”
形成整镇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新亮点
成都已在二三圈层区(市)县选择了8个特色比较鲜明的乡镇作为“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项目”,及6个改革创新项目作为“统筹城乡专项改革试点项目”。
改革越是深入,越能体会改革的艰辛,越能体会改革的重要,也越需要倾注更多、投入更多。当改革的探索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接下去怎么走,成都的反思与考量从未停止。
去年,成都印发《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要求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宽视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提出力争到2017年,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较大幅度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首位城市”的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为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打造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成都已在二三圈层区(市)县选择了8个特色比较鲜明的乡镇作为“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项目”,及6个改革创新项目作为“统筹城乡专项改革试点项目”,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城乡统筹改革,通过进行集中打造和提升,形成一批整镇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和统筹城乡专项改革的新亮点,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总结探索更多实践经验。
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发展和改革并举,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产业高端化、农村现代化为取向,在试点示范区域着力推动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和社会管理统筹。
“本次改革将试点示范分为‘综合示范’和‘专项改革’两类,做到既做好共性改革,又突出个性改革。”该负责人介绍说。
“综合示范项目”按都市现代农业促进新型城镇化类、工业引领新型城镇化类、商贸业带动新型城镇化类、乡村旅游业促进新型城镇化类、灾后重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类推进。
“专项改革项目”主要在山区生态移民、城乡公共交通、城乡水生态建设、重大公共建设项目民主管理机制、农村金融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
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来源: 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