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会使用网络和智能手机,不熟悉各种软件操作,许多老年人在生活中遭遇过扫码难、挂号难、打车难、办事难等问题,只能“望机兴叹”。渐渐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教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这种方式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生活。
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
“闺女,能跟着做健身操的视频,在哪里调出来?”“这串号码我想存下来打电话,你能教我复制吗?”“在微信里怎么给别人推荐名片?”……这个寒假,大学生张雨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提问。
女儿在家,父母遇到手机上不会处理的情况,都要找她求助。“小时候是我问爸爸妈妈各种问题,现在我成了老师,他们却成了数字时代的‘小学生’。”张雨打趣说,她成了家里新晋的“百事通”。
张雨还发现,以看电视为例,老年人要分清直播频道、数字电视、视频网站会员内容等并不容易,遥控器至少有2个,弄不明白的情况下,老年人在家只能“打开是啥就看啥”。还有许多具有联网功能的智慧家居产品,家里老人不会用,有再多便捷功能也发挥不出来。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一道“数字鸿沟”横亘在许多中老年人和数字生活之间,使得年轻人教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广泛流行。此前,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山东男孩为父母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网友纷纷为其孝心点赞,留言“满满都是爱”。
据悉,不少人教过父母、祖辈或其他老年人使用电子产品,常在过年返乡或放假回家时教老年人,远程语音、视频指导、制作引导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拍视频找点新爱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5.8%。在3.62亿非网民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是主要群体。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和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内心深处渴望被认可、被接纳,他们有较强的学习、适应网络和智能化服务的动力。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提倡各界共同努力,打破老年人刻板负面的数字形象,尊重老年人的话语权和主体性,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重返公共生活。
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多年从事老年数字鸿沟课题研究,她发现,在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方式上,家庭内的信息共享和代际互动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渠道,这种解决方式比较现实、效果很好。
“许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儿孙们交流,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听懂年轻人口中的流行语等,因此,由孩子们来进行‘数字教学’很有必要。”张雨认为,年轻一辈在教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时,应该更有热情、更有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对新技术的陌生感。
在年轻人的带动下,一些老年人也开始使用社交网络、拍摄短视频等,记录和分享生活,融入数字时代的大潮。“要是没有我们这些美食博主,削下的水果皮不都浪费了吗?”一口东北话的老大爷,一会儿炒一会儿烤,把百香果皮做成了一盘糖,逗得网友们在弹幕里打出一排排的“哈哈哈”,这有趣场景源于博主“结巴老爹”在视频网站上的一件作品。
据悉,“结巴老爹”是辽宁省大连市一名退休工人,做视频博主源自他儿子张晓明的建议。“几年前,父亲刚退休时很不适应,觉得生活突然空落落的。看他闷闷不乐,我就建议他出镜拍视频,找点新爱好。”张晓明说。没想到,60多岁的老大爷一边唠嗑一边做家常菜的视频,在以年轻用户为主的视频平台火了。
学会“避坑”防被骗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老年人缺乏必要的数字参与能力,网络信息辨别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
每当母亲拿着手机上的推送广告来问,湖北咸宁的郭先生都感到哭笑不得。“妈,这些都是没用的信息,有的网址点进去甚至是诈骗网站,尤其是需要输入验证码、绑定银行卡号的,您可千万别信!”
郭先生认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后,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复杂,一些明显是谣言或者诈骗的内容,老年人却深信不疑,因此他经常叮嘱家中老年人:天上不会掉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遇到拿不准的事情多和子女聊一聊。郭先生还帮父母在手机上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软件,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短信。
在许多地方,社区、养老院和一些志愿者机构等也行动起来,在教会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与亲人联系或进行休闲娱乐之外,还传授“避坑”经验,帮助老年人提升网络素养、识别各种“套路”,从而安全地网上“冲浪”。
叶 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