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技术经济网讯(周松柏)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泸州市部分地区旱情正在初步显现。然而,近日笔者走进今年实施完的龙马潭胡市来寺村“小农水”项目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塘有水,渠能灌,“小农水”正像一眼眼甘泉滋润着庄稼,丰收在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解决水利工程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难题,泸州市积极争取,加快“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2013年实现项目全市覆盖。项目实施后,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
竞争立项 小农水实现全覆盖
“小农水”项目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我省实施“小农水”项目的区县均通过竞争立项获得。2011年前,申请“小农水”项目的县必须是年均产量6亿斤以上产粮大县。群众参建热情高,地方财政要给予约三分之一的资金配套,并由县领导做出承诺。由省上十几名专家根据申报条件现场组织打分排名,排名靠前获得项目建设资格。由于“小农水”项目管理相对灵活,深受群众欢迎,竞争立项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状态。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报名的有54个县,而全省仅有20个名额。
“小农水”项的竞争立项目得到了泸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分管领导经常过问进展情况,并积极与省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为实施好这项工程,市水务局坚持把“小农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协调联络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与区、县水务局共同组织技术小组对拟建乡、镇工程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初审、修改。
“我们承诺,如果这一轮竞争能够胜出,我县财政将在3年内匹配不低于5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小农水项目建设。”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有效灌面积将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13%,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面积比重提高16%,灌溉保证率从0.5提高到0.75。”泸县政府领导在全省“小农水”竞争立项会上向专家组作出庄严承诺。
由于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扎实的前期工作,为项目申报成功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在全省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竞争,泸州市有3个县如愿以偿。泸县、合江县每年分别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1700万元,叙永县获得1450万元,项目一旦确定连续实施三年,为系统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2012年,省上调整了申报办法,非粮食产区也可以申报。接着,泸州市古蔺县、纳溪区、江阳区又参与了第二批、第三批的竞争并如愿获得项目资金支持。2013年底,泸州市粮食产量最少的龙马潭区成功进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小农水”实现了全市覆盖。实施完第一轮的泸县、叙永县还参加了后一轮竞争,项目实施个数远远领先于其他市州,目前,该工程每年可为泸州市水利带来投资超过1亿元。
精细打造 小农水做成大样板
争取项目难,建设也很不容易。“既然是竞争来的,就得把它干好,不然,对不起泸州老百姓。”市水务局负责人如是说。
第一批项目实施的时候,省上还没有专门的建设标准,也没有现存经验可供借鉴。由于国家直接投资比例小,如何调动群众建设积极性,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但省上对项目建设的要求很高,实行一年绩效考核,三年达标验收。对考核优秀的给予项目奖励,对于不合格工程将直接问责地方政府领导,压力可想而知。
通盘考虑,全力推进。立足长远,通盘考虑、统一规划项目区、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将产业基础好、水源条件差的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重点。项目区、县实行政府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村社的工作责任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区、县财政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水务、财政、项目所在地乡镇、村各司其职,全力做好项目的筛选、规划编报、组织实施等工作。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政府通过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创新质量控制机制,充分激发“小农水”工作的活力。省上“小农水”项目确定后,项目区、县将“小农水”作为一个基础建设平台,当地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都集中打捆投向“小农水”项目乡镇,形成以水利当头、多个项目配套的综合工程,实行连片示范推进,实现“聚合”效应。
泸县在2009—2011年“小农水”项目建设中整合项目投资28737.63万元,叙永县2010年“小农水”项目带动土地整理、烟水工程、农综项目、扶贫开发投入资金7001万元。几年的“小农水”项目,带动资金投入2.7亿元,形成宠大的规模效益。用 “以奖代补”方式,四两拨千斤,撬动社会投资,调动农民或其他投资者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兴修水利的良好氛围。数据显示,2010年在叙永县兴隆乡、龙凤乡、天池镇和马岭镇实施的“小农水”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145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065.89万元,其中,群众投劳折资就达1212.72万元,完成任务大大超出预期。
严格管理,打造精品。工程不分大小,一律严格管理。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严格管理。工程实施中,将项目划分若干标段,由农民或农民用水户协会确定建设单位。资金管理全面实行县级报帐制,按施工进度拨款。为抢抓工程进度,项目区、县制订科学缜密的施工组织方案,要求各施工单位有预见性地做好料场选择,施工机械、技术人员配备,职责划分等各项准备工作,倒排工期,按时完成各个节点工程,做好各个节点的衔接,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水务和纪检部门从工程招标开始就加大跟踪监督力度,还从项目区选聘100多名农民义务监督员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在2010年的项目建设中,泸县云锦镇、兆雅镇等项目村通过竞争性谈判,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代管各项目村财务,从而使“村账镇管”变为“村账中介管”,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机制创新,严格管理,推进了项目的高标准建设。据统计,自2009年实施“小农水”项目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8.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级资金4.2亿元,新建渠道1926公里,整治山坪塘2458口、新建蓄水池2374口,新增有效灌面28.57万亩,成为实实在在的样板工程,吸引了多个市州前来参观学习。实施项目全部被省上评为良好以上,泸县、叙永县、纳溪区先后在部、省的考核中获得优秀工程,为全市赢得了1750万元的项目追加奖励。
悉心养护 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三分建七分管,管理养护是工程效益长久发挥的关键。”市水务局负责人如是说。
工程建设后,群众是“小农水”项目管护的主体。泸州市在项目区、县全面推进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小农水”管护机制创新,按照谁投资、谁主管、谁受益的原则,理顺工程管理关系,明确产权,,由农民自主使用、自主管理、损坏自主修复,让农民真正成为项目的管护主人。项目区、县在颁发产权证书的基础上,还建立了“灌区管理委会员+用水协会+村委会”管护制度,聘请专人实施常态化管理。在用水的关键时期,聘请专人来回查看渠系,保证用水灌溉到田,提高用水效益。在冬春修季节,由用水户协会组织群众及时清淤,修复水毁工程,确保百姓长期受益。
经过建设,项目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田水利“量后一公里”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民增产增收。叙永县2010年水利项目,改善灌溉面积1.84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22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64万亩,年新增加供水量544.8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95.3万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424.44万元,人均增收近百元。2012年纳溪区实施的“小农水”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面3.75万亩,新增年供水能力1380万立方米,粮食生产能力975万公斤,新增柚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3000多亩,新增农业纯收入17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50元。泸县2009-2011年“小农水”项目,新建渠道282.15千米,整治渠道212千米;新增和恢复灌面12.42万亩,改善灌面7.36万亩;灌溉保证率从0.5提高到0.7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11%,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800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800万元。尽管2013年泸县发生了干旱,但据据农业部门提供的信息,泸县2013年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为655公斤,却比上年增长了2.3%。位于该镇得胜镇的万亩“川南生态蔬菜科技园”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满足了蔬菜基地的供水需求,使得蔬菜科技园的效益更明显,据粗略估算,目前蔬菜科技园每年可盈利3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