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这些劳动着的村民都来自十堰郧县。他们仍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年纪问题,离开大山很难找到一份固定工作。做劳力几乎成为这些人唯一的生计来源。
2014年10月16日,滚滚汉江水已经送抵北京。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致辞中不忘记问候那些为了南水北调牺牲的人们。湖北作为水源地,有18万多人离开家乡,成为移民。在新的地方,他们生活得好吗?我们探访了位于湖北省团风县的最大移民新村黄湖新村。
拍摄时正值农忙季节,村口停着一辆大货车,一些50多岁的村民正在帮忙搬运刚刚收割好的粮食。闲暇时间,他们坐在一旁的农用三轮车上聊天,聊的内容是“生活不易”。图为移民将收割下来的粮食装袋。
移民金先生今年50多岁,是党员。他在移民新村的小路口开了一家水果店,平时他和爱人两个人分头照看。在这3721名移民中,他是典型的“中间派”,说起生活的现状更加客观。他承认离开大山后,村民的收入提升了,但花销也更大。对于移民新村的未来,他表示了一些担忧,因为来到这里之后,移民新村并没有让他看到发展的前景,只能说大家适应了之后维持着现状。
据村民介绍,就这2分菜地,想要浇好,得来回挑着两桶水跑二三十趟,十分辛苦。
养老问题在移民新村几乎是头等大事,在普通人认为应该享清福的年纪,很多老人却无法安享。这位88岁的老太太就在帮儿媳妇摘棉花。在老家的时候,老人通常会养些鸡鸭鹅,但到了移民新村,由于实行了城镇化管理,他们不能够在家中养殖任何家禽家畜。
移民新村里从事养殖业的人不多,做得最好的是一名叫朱大富的移民,他承包了一片池塘来养鸭,据介绍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
移民新村里有一所令人眼前一亮的小学——黄湖小学。里面配有小学六个年级和幼儿园,师生近500人,设施现代化。里面的老师有移民教师,也有当地老师。图中,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英语课。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