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记者 徐千惠)当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挤时间的道路上奔跑时,面对片刻停歇,大多数人无法静下心来细品一杯茶,翻两页书,放空脑袋对着天空微笑了,更多人选择上网。“无聊死了,上会儿网吧”、“我要休息下,刷个微博”……可是无聊的我们在面对网络时,也变得更无聊了。
当马鞍山网友发帖怀疑“我是不是有上网无聊症”时,你是不是也惊恐发现自己中枪了?
多数人怀疑有上网无聊症
记者随机采访36位市民,约70%的人觉得自己有不同程度的上网无聊症,20到40岁之间觉得上网无聊的人居多。
在某培训机构上班两年的赵老师表示,自己休息时上网也是以找备课用的素材为主。“经常上网前计划好自己的搜索目标了,可是想着也是休息,就随着搜索的链接和弹跳窗口看着看着就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最后发现自己原先想搜索的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关了,然后乏了就关电脑”。
“我平时上网就是微博、微信、打游戏。”做工程设计的张先生平时休息都以上网为主,“网页上的微博只能刷十页,虽然实时更新,但是浏览的速度快于更新的速度,看完就不看了,然后再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剧”。张先生说他经常抱着笔记本就在床上睡着了。
有网友吐槽,“上网漫无目的,看电影嫌浪费时间,玩游戏又怕上瘾,QQ又不知道和朋友说什么……不停地开网页关网页,不停地右键刷新……”
从小屏幕回归社会大生活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从前人们通过面对面交流交际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而今有了网络,它的便捷、快速、广泛性让人们从实际转向了虚拟。甚至大众将自己的情感宣泄也转向了屏幕。对网络信息依赖程度过大。
当人们熟练掌握网络,却看到满屏快速更新但更多的是复制品时,人们对网络新鲜感就急剧下降。并且网络建立的关系大多不如现实中的牢固,“你今天不开心在网上找个网友诉说,但是明天你明明看到他在线,对方也不搭理你,几次下来,你们之间就有可能不再联系。”所以当情感靶标都是不确定游离状态下,人们对网络就会越来越茫然,从而形成网络发呆症,或者是上网无聊症,会使人们缺乏目的、没有动力、形成孤独感。
张纯认为,网络的存在只是人们生活中的辅助品,功能有限,不可将有限的功能承载无限的需求。生活不是只有一方屏幕而已,屏幕里面的世界很大,屏幕外面的世界更广。回归到现实中,给生活和工作设计个劳逸结合的规划;寻三五知己,加强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心情阳光起来。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