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民生观察 > 正文

纠偏“饭圈”,应是社会各界给予青少年的共同一课

更新时间:2021-08-10 17:04:39点击次数:414613次字号:T|T
当“饭圈”乱象已影响青少年对各类事物的判断,从机制上收紧法律与道德的红线势在必行 纠偏“饭圈”,应是社会各界给予青少年的共同一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类似场景日渐频繁地发生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因对一桩热门事件的看法有分歧,又或者对不同热门人物有各自不同偏好,萍水相逢的网友一不小心就“摩擦起火”,理性讨论时而上升为参与者众的“口水大战”。 “不良粉丝文化、‘饭圈’乱象,不单单是‘饭圈’内部存在的困境,而...

当“饭圈”乱象已影响青少年对各类事物的判断,从机制上收紧法律与道德的红线势在必行

纠偏“饭圈”,应是社会各界给予青少年的共同一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类似场景日渐频繁地发生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因对一桩热门事件的看法有分歧,又或者对不同热门人物有各自不同偏好,萍水相逢的网友一不小心就“摩擦起火”,理性讨论时而上升为参与者众的“口水大战”。

“不良粉丝文化、‘饭圈’乱象,不单单是‘饭圈’内部存在的困境,而是已经悄然影响了青少年甚至一部分成年人对各类事物的判断,让网络世界时常暴露在戾气之下。”一位长期从事青少年文化研究的学者不无担忧地说,当“以流量淹没流量”“无条件站队”“抱团出击”等典型的“饭圈”偏激思维出现在了各类网络热点事件中,“我们是时候跳出‘孩子疯狂追星’这单一维度来看待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了。”

事实上,法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产业研究等各方专家学者都已将“饭圈”问题纳入了研究范围,纠偏“饭圈”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议题。专家们认为,不仅要从“饭圈”的本体——粉丝身上找症结,也要从“饭圈”的外部约束力着手,从机制上收紧法律与道德的红线,尤其是打击寄生于“饭圈”的黑色产业链,已势在必行。

警惕“饭圈”扩大化,亟待补上“包容与尊重”的社会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升栋将“饭圈”出现的病态问题归为三类:不辨是非,以主观喜好取代客观评价;不容分歧,对利益冲突方、持不同观点者进行攻击、谩骂;不知理性,在产业链特别是灰色产业链的推波助澜下,做出突破自身能力或有损公序良俗之事。

值得警惕的是,虽然选秀出道的“爱豆”、流量明星仍然是“饭圈”不良倾向的对象主体,但其影响的外延有着扩大化的苗头,“××界饭圈化”似乎正在变得多发。

比如某个影视奖项从提名到颁发的全过程,在豆瓣小组、微博、知乎等各个平台,都能见到某两位演员的粉丝群体针锋相对。其“战势”从对比作品逐渐荒腔走板为对演员的造谣、抹黑,以及对彼此粉丝群体的人身攻击。

反观这两位演员本人,都是日常低调、只以一部部品质之作与观众见面的优秀行业代表。就连万众瞩目的奥运会期间,也存在知名运动员的支持者相互诋毁、相互谩骂的情形。

“饭圈”之所以有着“出圈”隐忧,归根结底是其中的迷群效应通过一些网络纷争被证明“行之有效”。“‘饭圈’最受人诟病的社会影响之一,就是二元对立、‘看不惯就开骂’的偏激态度。而当一些人发现网络争执中‘饭圈’的行动逻辑往往奏效,这部分人便效法‘饭圈’的做法来处理网络世界的不同声音。”在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看来,教会青少年“包容与尊重”是如今家庭、学校、社会各界都应补上的一课,“对追星报以真情实感投入的粉丝也好,在网上容易被带节奏跑偏的骂战参与者也罢,往往是一群暴露在情绪消费主义下的年轻人。对他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帮助其端正心态,以追求精神的成长与完善来作为追星的行动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成年人从自己做起,共同营造一个充满包容、尊重、理性的成长环境。”

为粉丝“解绑”,戳破“人设” 幻象与打击黑色产业链至关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提醒,在引导“饭圈”向阳而生的过程中,需要从情感根源也就是粉丝群体的“焦点”“痛点”“嗨点”找突破口。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爱豆”“偶像艺人”“流量明星”正变得越来越不稀奇。流量明星的阵营步入了高速迭代期,“粉丝不够用”成为粉丝经济的一道缩影。怎样争夺粉丝的注意力与偏爱?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采取了不同的手段。

经纪公司、选秀类综艺节目常会为艺人打造容易吸引粉丝的“人设”,通过不断巩固这一讨人喜欢的“人设”,让粉丝群体保持高黏度的“死忠”状态,有时间的花时间打榜、控评,有钱的则花大把金钱支持艺人的电子专辑、电子杂志、商业代言。但事实证明,许多“人设”多多少少带着夸张的水分,经不起推敲。颇为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今年高考揭榜时,某未成年艺人此前在经纪公司的包装下一直以“好学人设”示人,结果高考成绩公布,过于惨淡的分数戳破幻象。

既然有“人设”幻象,有各个方面对于粉丝的争夺需求,在利益驱使下,一条紧扣粉丝“痛点”“嗨点”的黑色产业链也在暗中滋生。利用“饭圈”普遍唯流量论、拜金炫富等心理,一些经纪公司会安排“职业粉丝”混入粉丝群体,以“意见领袖”“大粉”的姿态指引“饭圈”过度应援。利用粉丝过度操心偶像事业的心态,营销号一边刻意挑拨群体间的攀比、煽动对立情绪,在骂战中收割流量;一边在利益驱使下,放似是而非的“爆料”引战、抹黑特定的艺人。同样利用粉丝心理,微博“热搜词条”成为“饭圈”大战的重灾区,无论是正向推荐某位艺人的关键词,还是引爆某位艺人负面评价的“热搜词条”,都在别有用心的利益链中成为可以明码标价的资本角力……

从某种角度而言,“饭圈”的许多病态问题出自粉丝被此前投入的大量精力财力构成的“沉没成本”绑架了,宛如穿上带着魔咒的红舞鞋,不由自主地泥足深陷。专家建议,整治“饭圈”乱象,应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粉丝群体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打破幻象,对于偶像工业有更清醒的认知;同时,更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方法,限制资本对粉丝经济的过度投机,摸清黑色产业链在网络的寄生规律,从而真正有效地为“饭圈”向阳而生肃清障碍。  来源:文汇报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