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吴承光)扎根基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数千年来人往高处走的思想根深蒂固,繁华的大城市的吸引力远比基层大的多。尤其是对现在的年经人来说,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环境。
而基层则被他们抛在脑后,对他们来说基层只是出现在新闻里的陌生词汇,对他们来说基层意味着贫穷、落后和闭塞。但是还有那些在基层数十年如一日工作的法官们,是他们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在我们我们以为的落后、闭塞和贫穷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法治精神、播撒文明的种子。简陋的法庭、崎岖的山路阻挡不了法治的脚步,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秩序,越是闭塞的地方越需要法治,越是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文明。基层需要年轻力量的注入,年轻人更需要在基层中淬炼自己。
基层是中国的根,而我们这些年轻人需要把根扎在这里,扎在基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只有扎根基层,了解基层情况、切实为基层百姓化解矛盾,才能知道自己工作的得失,才能真正了解法治的进程。“纸上得来终觉浅”,年轻人应当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学以致用,为百姓化解纠纷,在基层这座最好的大学校里,锻炼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基层这个“熔炉”里真正经受住锤炼,从基层这个大学校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无论以后走到哪里都能独当一面,成为主心骨。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像我们的祖父辈、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饥荒,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没有吃过苦,没有经过磨练,这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要知道越是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越能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翟树全和郭兴利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工作,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有广阔天地;不是位卑无为,而是大有可为。
扎根基层就是要始终坚持着公平正义的信念。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众多基层法官深耕基层、俯首乡下,多年来沉心静气、心无旁骛,专注服务于一方水土和人们?是什么样的信念,让那里的群众知法学法、守法用法,数十年如一日的相信他们的公平正义,并且给予坚定的认同和无比的信赖?是公平正义的信念。如果要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我们就会发现在基层的坚守正是源于对公平正义信念的坚守。
在法治社会,一个法官最高的信念就是公平正义,是心中常存公平公正,人民才能得到正义。只有将公平正义的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思想才会一直纯洁、目标才会一直纯净、行为才会一直纯粹。面对着艰苦的基层环境,如果不能始终秉持着公平正义的信念,只是机械的工作,恐怕难以在繁重的基层案件中始终保持着精力旺盛、毫无怨言,如果不能始终保持公平正义的信念,甘当简单的基层法官,恐怕也难以抵御各种潜规则、坏风气的侵蚀和污染。
最重要的是,公平正义的信念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价值,在多元的基层社会背景下,在复杂的群众矛盾后,在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艰难抉择中,即使是最为厉害的法官,也会有性格的短板、思维的缺陷、行为的弱点。正因此,只有在公平正义信念的校准下,才能更好的化解基层群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做到无一件改判、无一件信访、投诉、无一件不廉举报的案件。
公平正义信念不只是一句口号,也不只是书本上抽象的描述,而是坚持走过的每一段路,辛苦调解下来的每一个案子,不畏辛苦走访的每一位当事人。在这个愈来愈复杂的社会里摸爬滚打,见识了愈来愈复杂的人心之后,我们这群年轻一代的法律人反而再也找寻不到最初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公平正义这一无数人为之奋斗的信念。公平正义的信念不是一个抽象空洞、虚无缥缈的命题,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它意味着于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的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的尽善尽美。只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信念就会贯穿于偶们每一次取舍抉择之中,促使我们始终保持最具体也最深刻的纯洁。我们须谨记“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扎根基层,在基层生根发芽,是我坚守的方向也是我奋斗的目标。在通往基层的路上不怕艰苦、不计得失、执着坚守、信念如磐。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基层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