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暨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曲木双双)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西南小凉山地区,1984年成立彝族自治县。全县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其中彝区1680平方公里、占70%;辖6镇13乡、129个村、865个组,其中纯彝族乡镇8个、彝族村49个、彝族组280个;总人口1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万人、占79%,彝族55290人、占36.6%。境内还居住有回、藏、壮、苗、蒙古等24个其他少数民族。是川南生态建设重点县,全县有林地面积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18%,居全省第一;是乐山重要的能源基地县和冶金工业重点县,全县水电装机65万千瓦,工业变压器容量48.5万千伏安;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黑竹沟享誉中外,“甘嫫阿妞”彝族特色文化独具魅力。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暨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相继出台了系列助推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实现“两个共同”奠定了坚实基础。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峨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县域实际,科学谋划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谐建设深入推进,彝区面貌日新月异,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更快更好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综合排位居四川省51个民族县第14位;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75亿元、2.63亿元、19989元、4137元。
一、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
(一)加强民族立法,依法行使自治权。自1984年自治县成立以来,我们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立足县情,先后制定实施了《峨边彝族自治县自治条列》和《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四个补充规定,以及《峨边彝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和《峨边彝族自治县彝族语言文字条列》、《峨边彝族自治县水资源管理条列》、《峨边彝族自治县矿产资源管理条列》、《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风景区保护条列》等法规。自治条列和单行条列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卫生、民族、旅游、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对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五年来,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们对《峨边彝族自治县水资源管理条列》进行了修改,对不适应现行教育的《峨边彝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进行了依法废止。通过民族立法和对过时法规的修订完善,规范了自治县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依法行使自治权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学习宣传,民族政策深入人心。我们把学习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全县的一项重要工作狠抓落实,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一是党政带班子头助推民族法制学习贯彻。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列为县乡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干部培训课程、干部任前考试内容;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每年听取民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民族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中的问题,设立县级民族机动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按少数民族人头6元的标准及时划拨,促进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条列和单行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认真研究总结,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高质量的执法检查、专题调研报告,提交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三是广泛开展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法制广场,制作彝汉双语、图文并茂宣传专栏;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彝历新年,广泛开展彝语片电影下乡、民族政策进家入户活动,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掀起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新高潮。三是表彰民族法制典型树模范。2008年,召开自治县第五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在民族团结进步、民族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50个先进集体和5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2009年,5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0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10名民族地区突出贡献人才受到乐山市委、市政府表彰。1人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1年,2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立足优势绘蓝图,彝区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峨边是乐山重要能源基地县、川南生态建设重点县,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黑竹沟闻名遐尔,以“甘嫫阿妞”为代表的彝族文化独具特色。《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峨边根据资源环境的新变化,先后经历了“以林为主,农牧经综合发展”的单一伐木工业,“积极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水、林、矿资源”和“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以工建农”十六字方针,最后形成了“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同时根据省市战略定位的新变化,明晰了“两点一极”的新定位;根据县域发展的新需要,提出了建设四川“资源经济强县、特色文化大县、生态建设示范县”的新目标。
围绕战略目标,我们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形成了“电冶结合”工业特色、“5+2”特色农业产业模式、“一沟一妞”文旅互动的三产格局,走出了一条峨边特色的山区经济发展道路。已建成水电站102座,全县水电装机64.68万KW,年发电量31.5亿度(其中县网16.5亿度),水电能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有铁合金生产企业4家、工业硅生产企业3家、稀土金属生产企业2家,全县工业变压器容量达到61.5万千伏安,形成铁合金21.5万吨、工业硅10.7万吨等生产能力,2012年冶金建材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1亿元。有电石生产企业2家、炸药生产企业1家、活性炭生产企业1家、液氧液氮生产企业1家、钾长石生产企业1家,全县形成17万吨电石、30万吨钾长石等生产能力。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特色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充分挖掘山区特色资源,以马铃薯、高山蔬菜、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为发展主体,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建成马铃薯基地6万亩,核桃基地6万亩,高山蔬菜基地2.5万亩,优质茶叶基地1万亩,中药材基地3万亩;特色畜禽养殖取得实效,建成现代标准化养殖场35个,养殖小区8个,林下养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峨边花牛保种基地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黑竹沟藤椒”、“峨边竹笋”、 峨边花牛”通过国家地理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县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03家,其中市级8家、省级2家,有正式会员4106人,注册固定资产246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1.62万户,户均增收1060元。201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939万亩,粮食总产38119万吨,实现“九年增”;实现农业增加值405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7元。
三、突出特色抓发展,小凉山特色文化县建设见成效
(一)民族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水平全面提升。2001年以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有力推进了峨边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93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94年高标准扫盲省级达标,2000年“普九”经省、市验收合格,2011年“两基”国家验收合格。2006年8月被省政府表彰为2001年—2005年四川省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先进县。2008年我县教育工作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合格;2011年我县被评为四川省2001年—2010年实施《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小学入学率100%(其中残疾儿童入学率97.1%),辍学率0.04%,完成率99.9%,毕业率100%,文盲率0%;初中阶段入学率111.7%(其中净入学率99.2%),辍学率0.84%,完成率99.3%,毕业率100%。全部达到“普九”标准。全县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积极推进校点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全县学校由2000年的183所调减为现在的60所,在校学生15082人,其中民族学校10所,少数民族学生9301人,占在校学生的61.7%。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1365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为4629名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同时大力实施“圆梦工程”,分别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每人每年本科3000元、专科2000元的奖励。同时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分别给予一本4000元、二本3000元、三本2000元、专科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贫困学生上大学难得到有效解决。高考取得较好成绩,2013年732人参考,本科硬上线105人,483人升入大学,升学率66%。2014年763人参考,本科硬上线114人。寄宿制教育蓬勃发展。切实保障寄宿制学生生活,寄宿制小学生每人每月生活补助由40元提高到100元,寄宿制中学生每人每月生活补助已由60元提高到125元。寄宿制学校由2000年的7所、600人发展到2013年的22所、4629人。
(二)积极推进卫生改革,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着力解决彝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到95%,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与四川大学、四川医学院、乐山市人民医院等开展院校、院院合作,“远程医疗”使彝区群众享受到了“川医”专家、教授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94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8个,公共卫生机构3个,诊所7个,村级卫生室64个。卫生机构床位371张,卫生机构人员594人,卫生技术人员3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3人。
(三)通信快速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上台阶。2013年底,全县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4679户;移动电话用户92528户;互联网用户8829户;村通电话率100%。全县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个,档案馆1个,文化服务中心19个,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7.02%,电视人口覆盖率98.01%,有线电视入户 23.82%,电视光纤线路521芯公里。
(四)创办彝文载体,传承民族文化。成立了峨边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甘嫫阿妞)研究会,创办“彝汉双语”会刊《小凉山》,第一部表现彝族文化的大型民族音乐剧《甘嫫阿妞》成功公演,电影《彝寨天使》、《亲情》公开放影,民间民族歌舞表演队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充分向外界展示我县彝族文化魅力,“甘嫫阿妞”成为峨边一张特色文化名片。成功举办甘嫫阿妞选美大赛、民族服饰大赛、民族原生态歌舞表演、甘嫫阿妞艺术节,创作了县舞《佳之依达且别啦》,并在全县推广和普级,丰富了彝汉群众文化生活,深入推进了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建设。
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大力实施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
(一)打造“百里长廊”,“串珠”发展“两化”互动。从五渡镇至黑竹沟景区近100公里沿线,涉及全县10个乡镇10万余人,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坚持以“百里长廊”为“线”,以县城、重点城镇、重点村寨、重点园区和景区为“珠”,搭建“两化”互动平台,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村促乡、城乡居民、产城一体、家寨合一的“串珠”发展格局,突出打造“两化”互动长廊、旅游文化长廊、生态示范长廊和扶贫攻坚长廊四大长廊,发展壮大电冶工业、旅游文化、生态农业,将独特的黑竹沟旅游、农业旅游、新寨旅游、甘嫫阿妞故里旅游、大渡河库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转化成峨边结构调整的经济优势,形成集旅游、休闲、观光、工业发展、城镇发展、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百里长廊”,成为引领峨边跨越发展的龙头示范带。
(二)实施城建攻坚,建设“民族特色山城”。按照“规划新城、提速新区、改造旧城、提升品质、加强管理”的思路,加快打造民族特色山城。盘山式规划建设“沙坪新城”,规划面积158公顷、居住人口2.5万人;加速东风新区和古今寺小区开发,建设彝族风情一条街、四星级宾馆、民俗文化广场等;实施集贸中心、第二农贸市场和川南林业局片区旧城改造,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打造新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完成城市道路黑化改造、管网下地、雨污分离改造,做好县城主要街道和临河街道的风貌塑造,展现小凉山彝族风情风貌。力争到2015年,县城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5%,建成文旅一体、山水宜居、风情宜人、极具小凉山彝族特色风情的“民族特色山城”。
(三)建靓彝家新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0-2012年,峨边彝家新寨建设累计投资5.74亿元,完成了48个行政村的彝家新寨建设,受益群众5885户29425人,打造了“深山瑰宝”解放村、“彝汉和谐”九家村、“湖光山色”先锋村、“廊桥栈道”老丫村等一批示范亮点,彝家新寨成为“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上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加快推进2014—2015年22个彝家新寨建设,着力在规划设计、村落布局、风貌塑造、推进措施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把规划建设的70个村建成人口聚居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的特色靓丽新寨,彻底改善4万余名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0年来,峨边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贯彻落实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和自治县成立30年为契机,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科学发展、围绕助推“两个共同”,建设富足文明的新峨边。
作者: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曲木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