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如今,随着殡葬工作环境不断优化、设施设备相继更新、服务内容多元丰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也更高了......”时值泸州建市四十周年,日前,记者深入泸州市殡仪馆走访座谈,探寻泸州四十年发展变迁中的殡葬故事。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奋进。自建市以来,泸州市殡仪馆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锐意改革创新,经过一代代殡葬职工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品牌优质、环境优美、团结和谐、行业争先”为特征的殡仪文化,并以自身一点一滴、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殡仪服务特有的形式,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见证着民政的发展,见证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和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殡葬发展之路。
(建立96444殡葬服务热线)
第一次飞跃:趁着改革开放春风,一举扭亏为盈
泸州市殡仪馆始建于1962年(时称火葬场),经历了破除封建陋习、改造老旧殡葬设备、火化设施低水平、推进殡葬改革的曲折发展与艰苦创业阶段。
那时候,全国各地大力建设“三五场”或“三八场”,火葬场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全国各地发展参差不齐。到改革开放前夕,部分火葬场由于管理不善和火化率的下降等多因素影响,经营一度陷入了困境,泸州市殡仪馆也不外乎如此。
1981年12月,民政部及时召开第一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总结回顾过去多年的殡葬改革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殡改指明方向和提供新的动力。
也正是这一年,泸州市殡仪馆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举摘掉了亏损的帽子,实现了“微利保本”,夯实了殡葬工作的基础。
1983年,泸州成功建市,泸州殡葬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但那时候的条件是真艰苦,破烂的大门和高烟囱就是殡仪馆的标志。”据泸州市殡仪馆副馆长潘勇介绍,八十年代的场馆狭小,设施设备落后,老馆面积只有8.5亩,火化机也是采用的老捷克式,全馆一共仅有两台,而且最初还是采用煤炭来火化,直到后来才慢慢换成柴油火化。
(泸州市殡仪馆新场馆投入使用)
第二次飞跃:集资集智集力,打造“川南第一公墓”
1993年,一场大雪覆盖泸州市殡仪馆。这是潘勇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泸州市殡仪馆工作的第一个年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对于殡葬从业者的世俗压力非常大,非常瞧不起殡葬工人。冒着世俗的偏见和另类的眼光,潘勇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党和政府倡导的殡葬改革事业中。
“93年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全馆大约有20来人,为了谋发展,大家‘勒紧裤腰带’,集资筹措了几万元,就开始兴办建设泸州市南寿山墓园管理处,进行经营性公墓的开发建设。”潘勇说。
当时,由于资金不够,墓园便采用预定墓型方式收费,持续加大创收和新建开发,进行“滚雪球式”的发展。
1993年,由四川省民政厅组织的四川省经营性公墓建设现场会在泸州召开,这也是全省民政系统的工作会议第一次在泸州召开。会上,泸州市南寿山墓园“川南第一公墓”的美誉正式打响,成为业内经营性公墓发展建设的先进典型。
尔后,随着国家对殡葬改革工作的不断重视,殡葬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泸州市殡仪馆的殡葬服务能力开始慢慢叠加,对社会的服务也更加多元化,殡仪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温馨的灵堂布置)
第三次飞跃:跨越千禧年,奠定殡葬事业发展格局
1997年,考虑到回龙湾老馆址场地较小,设施设备陈旧,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泸州市正式成立殡仪馆迁建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副市长梅兴岗亲自担任指挥部指挥长,主持殡仪馆新址建设,将殡仪馆从回龙湾旧址迁至杨桥湖畔新址。
当时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财政无法全部满足,是等米下锅,还是迎难而上?最后由时任馆长周光荣拍板:多措筹集,负债运营,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2001年1月1日,新馆区正式建成试运行,并在基础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服务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环境园林化、设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副馆长潘勇介绍道:“第一次到第三次的飞跃,是市民政局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结果。其中,时任馆长周光荣、书记周光群起到了领头雁的重要作用。”
“新馆区的建成,可以说是奠定了泸州殡葬事业发展的基础格局。”泸州市殡仪馆退休职工邓应忠回忆道,“以前场地小,黑灯瞎火,感觉阴森森的,那时候墓园连灯都没有,上山还要打手电筒。现在,不仅场地大了,空间感大了,到处灯火通明,给人心理感官完全不一样,舒适度大大提升。”
“从高烟囱到环保设备、尾气处理设备,从仿捷克式炉到拣灰炉、平板炉,从默哀、三鞠躬、环绕一周瞻仰遗体到温馨而富有特色的灵堂布置和告别仪式......”泸州市殡仪馆殡仪办负责人龚键伟表示,搬到新馆区后,有了更多的空间场地和更好的环境条件,泸州市殡仪馆迎来了一系列飞速的发展变化和服务提升。
“用于滚动公示殡葬政策法规、殡仪收费项目及收费依据的LED显示屏,宽敞明亮、品种齐全的商品自选厅,能满足群众不同需求的停灵中心和悼念厅,弘扬殡葬传统文化的殡葬文化廊......”龚键伟说到,“肉眼可见的,过去治丧,鞭炮一路点到殡仪馆,纸钱走到哪儿撒到哪儿,火化时,家属就开始焚烧花圈、遗物、纸钱等等,风一吹,漫天都是。现在都不烧纸钱,不设香烛了,采用鲜花祭祀了。”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泸州市殡仪馆投资百万余元采购安装业务信息管理软硬件系统,智能化开展各项殡仪服务,让每一具遗体从接运到火化的每一环节,均采用二维码均进行扫描确认,大大提高了殡仪馆的服务效能,实现了殡仪服务全过程的可追溯。
2018年元旦起,由泸州市殡仪馆制定的《殡仪业务大厅服务规范》及《火化间服务规范》两个省级地方标准开始在四川省推荐实施......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的实施和一系列的成绩的实现,让泸州市殡仪馆单位总体水平迅速跃居于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前列,成为殡葬改革的重要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省、市民政为民服务重点窗口单位之一。
(宣传文明祭祀、绿色殡葬、惠民政策)
第四次飞跃:原址扩建,阔步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搬迁工作区、布置业务厅、整理接待厅……2023年6月13日一大早,泸州市殡仪馆一派忙碌。当天,历时两年多修建的泸州市殡仪馆新殡仪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原址扩建、设计、施工,市民政局给予了大力支持,馆长赵国卫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干部职工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潘勇如是说。为改善泸州主城区殡仪服务设施,2020年10月底,建筑总面积为17739.12平方米的泸州市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扩建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新场馆以“酒城生命印记”为主题文化,打造了“一区一苑四中心”,即悼念区、容苑广场、殡仪服务中心、餐饮服务中心、住宿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以及配套的园林景观及地下停车场。
扩建后的泸州市殡仪馆,硬件设施升级,园林绿化改善,馆区环境更加宜人舒适。殡仪服务区悼念场所从过去的9间,新增不同规格大小悼念厅23间。悼念场所内设计简约,环境肃静,面积从10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不等,为治丧群众提供了功能更加完善的殡仪服务场所。在生活服务区,一楼、二楼不仅能容纳800人同时进餐的餐厅,三楼还配备了设施一应俱全的客房25间,为治丧市民提供了更加便利舒适的休息空间。
2021年11月,泸州市殡仪馆还正式开通了泸州市殡葬服务热线“96444”,并成为四川省首个殡葬公共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业务办理、咨询答疑、质量反馈等服务,成功实现了治丧群众和殡葬服务机构之间的闭环对接,促进了行业服务作风改进和质量提升。
如今,随着智慧殡葬的发展,泸州市殡仪馆已基本建成了全套智慧业务办理体系,数据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殡仪馆的服务效能,也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群众办理业务的办结时间在原基础上减少了50%,实现了全部手续办结累计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
“历史已铸就了泸州市殡仪馆全面腾飞的基石,使命正激励着我们阔步前进。”采访中,泸州市殡仪馆馆长赵国卫表示,下一步,泸州市殡仪馆将全面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以新中心的投用为契机,以“96444殡葬服务热线平台”和“智慧殡葬服务平台”为基础,扎实推进四川省殡仪服务培训基地、泸州市殡仪服务标准化培训基地和高校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创新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基地”发展格局,推动泸州殡葬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民政民生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彭川 陈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