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冒着细雨,沟帮子福全爱心团队团长刘福全携志愿者孙志新、张莹、孙荣以及青年作家学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陶凯龙主任一行8人走进位于北镇市区的老红军魏家余家里,走访今年93岁高龄的老红军魏家余,并给予慰问金1000元。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陶凯龙了解:1925年10月,魏家余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家境贫寒。1937年1月,12岁的魏家余参加了工农红军游击队,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历经战斗百余场,全身20余处伤,至今头胸腿部还留有伤疤,尤其腿部被弹片击中,险些截肢。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魏家余所在的游击队编入新四军3师347团,师长黄克诚,团长汪洋,在此期间,魏家余担任过勤务兵通讯员、团长警务员以及班长。这一时期,魏家余参加了洪泽湖地区及安徽等地的反扫荡游击战。在盐城的一场战斗中,日伪军利用碉堡中的机枪顽抗,我军伤亡很大。
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魏家余心急如焚,抓起一个炸药包纵身一跃,冲出掩体,凭着一股激劲左闪右躲迅速来到碉堡前,将炸药包安放到机枪口前。一声巨响,机枪哑了火,趁着这个机会,战友们迅速冲进尚未完全坍塌的碉堡,击毙了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这场战斗中,魏家余缴获了一挺“歪把子”机枪,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可是十分珍贵的战利品。此役过后,魏家余受到了嘉奖,被评为战斗英雄,并升为班长。这一时期,魏家余参加了大小战斗二十余场。
1945年9月,抗战胜利之后,魏家余随部队来到东北,部队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1946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魏家余所在部队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116师347团,魏家余任团警卫班班长。这一时期,他参加了解放阜新、彰武、白城子、红庙子、绥化、四平保卫战等战斗十余次。
此后魏家余又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在辽沈战役中头部受伤,至今伤疤还依稀可见。由于战斗英勇,魏家余被升为连长,魏家余的连队也被授予“钢铁连”的称号。
1950年冬,魏家余投身到抗美援朝战争,最先参加了第一次云山战役,随后参加了抢渡青川江的战斗。在战斗中,魏家余被弹片击中小腿,受伤严重,在当时的艰苦医疗条件下,医生建议截肢,但是魏家余说,宁可拖着尸体回祖国,也不能将自己的腿留在敌人的战场上。他仍要带伤坚持战斗,最后在战友的苦劝下,随其他伤员回国疗伤。
回国后,魏家余的伤势逐渐好转,但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嵌入腿中的弹片无法取出,腿部不时化脓肿胀,最后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不过还是落下了残疾。老人的腿至今每到阴天还会隐隐作痛。后来,魏家余在荣军疗养院担任队长。1956年因腿伤时常发作行动不便,无法返回部队,便转业到地方,在北镇担任合作社的辅导员,后又担任过食品公司、百货公司粮库等单位的党支部书记。
目前,老人目前身体不错,记忆力有些衰退,部分听力障碍。据了解,目前魏家余老人是锦州地区唯一健在的两名老红军之一。
( 朱林 杜英 陶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