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资中县水务局 何存军)为切实加快资中水利发展,实现资中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资中全力推进七大工程,增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为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加快骨干水利工程,着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全力实施“三年攻坚战”,完成5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两河口水库前期工作;推进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启动资中县沱江左岸登瀛岩大型提水灌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加快龙江水库和黄板桥水库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一步分析全县水资源状况,深入挖掘骨干水利项目建设的潜在能力。
二、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着力推进全域灌溉。围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加快中小型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提高耕地灌溉率和节水灌溉率,提升小型水利配套产业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期末,累计新建山坪塘576口、改造山坪塘798口,新建、改造石河堰64道,新建硬化囤水田4万亩,新建蓄水池2318口,新建、整治渠道597.9公里,新增节水灌面4.95万亩,新建、改造提灌站77座,新增蓄水能力1066.9万立方米。以河、库水源为基础,配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建成全域灌溉示范区5个,力争示范区内耕地灌溉率达85%,节水灌溉率、集中供水入户率大幅提高。聚集涉水项目,整合现代农业、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移民扶贫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力争每年打造0.5万亩以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片,到2015年示范片达2.5万亩以上,其中核心区达1.2万亩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小水闸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以囤水田为主的小微水惠民工程建设。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建成高效节水面积2.5万亩,同时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水网、路网、渠网配套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三、抓好防汛抗旱工程,着力增强防汛抗旱保障能力。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境内沱江流域资中段的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加快推进乌龙河、球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搞好重点河道整治,拓宽卡口断面,提高行洪能力。摸清水源短缺情况,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和山丘易旱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作业选点布局,建立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建立由上而下的防汛抗旱体系,县成立防汛抗旱应急大队,乡镇成立防汛抗旱应急中队,村(社区)、社成立防汛抗旱应急小队,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着力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缺水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饮用苦咸水及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质不达标问题,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干净水。积极新建集中供水工程,大力推进城镇管网向农村延伸,到2015年,力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0%以上,解决35.95万农村人口和2.96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积极组建县供水总站(或水务公司),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落实管护主体,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对农村饮水等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按集体建设用地办理,确保土地供应;对农村饮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在建设、办证、运行税收、水质检测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五、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着力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加强河流、水库等水源地监管,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按照“乡镇负责、分级落实、总体规划、饮用优先”的原则,深入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清水工程”,加快取缔肥水养鱼、网箱养鱼,推行生态养殖。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突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组织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立项的行洪论证、水土保持方案、水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城镇供排水管网和入河排污口设置等相关审批制度。加强河道砂石资源管理,严格采砂许可和年度开采量核定制度,实现砂石资源可持续利用。逐步建立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充分利用河流水能资源,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抓好小水电增效扩容。
六、实施水产业倍增工程,着力发展现代渔业。大力挖掘和提升“资中鲶鱼”品牌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全力打造鲶鱼养殖带,名特优水产养殖带,休闲、游钓、观赏渔业产业带,四大家鱼养殖带,规范化发展“稻、鱼、蔬”绿色环保养殖模式,积极发展和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巩固濛溪河国家级特有鱼类水产资源保护区建设。建设资中县水产批发市场、资中沱江渔港、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及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水产原良种场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大口鲶为主的餐饮、销售、加工产业,培育渔业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全县水产快速发展,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抓住内江被列为全省十二五水产品加工物流重点发展市的契机,科学合理调整拓展养殖空间,巩固稳定水库、池塘养殖面积,利用水利建设工程,进一步挖掘池塘养殖潜力,推行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探索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扩大高附加值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提高水产品效益。建立从科研到科技推广、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发展链条,研究制定加快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渔业专合组织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链条式经营,推进水产产业化,形成渔、工、贸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提高水产业的总体效益。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渔政执法体系建设,依法打击违法违规的渔业生产经营行为。努力创建全国“平安渔业县”,保证水产品食品安全,促进全县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七、推广水利科技信息工程,着力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效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强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完善水文站网、水文控制站、巡测基地以及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增强水文、气象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强化应急机动监测预警,推进水利科技进步,加大对水利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防汛抗旱、节约用水、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整合水务、水文、气象等科技资源,推进水利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工程运行和防汛抗旱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