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声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百姓心声 > 正文

易学三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更新时间:2022-07-13 15:28:42点击次数:477592次字号:T|T
中华易学三圣 易学三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石中元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历代对《易经》的解说、研究和阐发构成了“易学”。上古渔猎时代,始形成易卦符号系统,农耕社会形成易卦文字。易学如果从春秋时期算起,已历两千余年,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大道之源”。 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老子与孔子。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子孔子...

中华易学三圣

易学三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石中元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历代对《易经》的解说、研究和阐发构成了“易学”。上古渔猎时代,始形成易卦符号系统,农耕社会形成易卦文字。易学如果从春秋时期算起,已历两千余年,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大道之源”。

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老子与孔子。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子孔子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后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以《易经》为核心拓展,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等类。易理易学: 变易、简易、不易;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象数易学是易理的符号化,由- -阴爻,-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进而出现重卦,即64卦。数理易学类似于数学。六十花甲纳音与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结合而产生的纳音易学,对实用易学、中医运气学有一定参考价值。

约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检索吉凶的筮占之书。相传《周易》有“人更三圣,事历三古”的历史,被奉为儒家经典,易学成为经学家研究社会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宇宙人生观。

何谓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也。何谓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也。《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人从何处来?人应该如何生存?人往何处去?这三大问题,可以说至今人类还没有得到解决。然而,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对此有合理的解释。《周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人类所关心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人从何处来?”此为易学首圣伏羲氏所提出者,他解决此一问题之道,在他所创制的八卦之象中。

第二个大问题:“人应该如何生存?”此为演易之圣周文王所提出者,他解决此一问题之道,在他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中。

第三个大问题:“人往何处去?”此为赞易之圣孔子所提出者,他解决此一问题之道,在易传(十翼)之文中。

太极八卦图

1. 第一个大问题:人从何处来?伏羲氏画成八卦,解决了“人从何处来”的疑问。

伏羲氏画八卦,阐述了“人从何处来”。《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说,“道”可以产生出阴和阳来。第二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说,由阳和阴自己配合和相互转化,就进一步产生出天(干)、地(坤)、水(坎)、火(离)、雷(震)、山(艮)、风(巽)、泽(兑)八种物体来;从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也都相伴随而发生,乃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无不具备。

人类来自何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可以看作是由阴阳爻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八卦。八卦与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象征着“三生万物”。太极八卦浓缩了宇宙生成论。

依据八卦推知,人与万物共同来自阳、阴二性的相交变化,而阴阳相交变化又来自太极本然具有之性,则称名为“道”。由太极到八卦,无非一“道”之流行,人类不过是“道”之流行中的一分子。人类与天地万物同变化、共生灭。由此可以推知何以历史上传说伏羲氏画八卦的理由了。其实八卦是在说明人与万物的来源,由太极到八卦已解答了人类与万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所以伏羲氏画卦至八卦而止。

古人运用八卦占筮吉凶,消除厄难。后来用八卦象征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种自然现象,其中又以天、地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它六种是天地派生的(以天地为父母,其余为“六子”),说明世界生成的根源,以刚柔两爻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极八卦图

2. 第二个大问题:“人应该如何生存?”周文王的六十四卦为“人应该如何生存?”提出了解决之道。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十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卦产生于何时?易传为何人所作?至今众说纷纭。《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据司马迁《史记》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

八卦的主题是在说明人及万物的来源,而六十四卦的主题则是提供人类“如何生存”之途。六十四卦从两方面来教化百姓。一方面在认识事物上告诉你:人因时因位、尚中尚应之道,故后有《中庸》大论;另一方面在人生行为上警示:人或吉、或凶、或悔、或吝。《周易》阐述人的“如何生存”之道,可以看出周文王用心之深、用心之苦矣。

有人认为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是一部迷信的书。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乏认识,因而产生迷信。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示的手段是占卜。后来,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书籍。

但是,在《周易》这部书中,包含有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历史等诸多方面。其本源是“一”,由“一” 变生为“二”,“二” 变生“三”,“三”……“七”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以此说明万物的生成变化。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 “八卦”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但还穿着神学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现。所以,一提起阴阳八卦,便有玄妙神秘之感。

许多人不懂易经甚至没读过易经,但是只要一提到《周易》,就会联想到地上摆个八卦图的算命先生,脑子里想的就是迷信二字。还有很多打着易经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的不法之徒,对易经的误用和误解随处可见。

变易、简易、不易是易的原则。《周易》效法自然,开拓进取,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难道说这是迷信二字能概括得了吗?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历朝历代研究易经的不胜枚举。例如,三国时期王弼,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程颢、邵康节,近代南怀瑾,当代曾仕强、傅佩荣……这么多能人志士研究易经,难道都是迷信吗?《周易》不是迷信,反而不读古书,不独立思考问题的人云亦云者,骨子里就透着迷信和盲从!

《周易》提出了“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加以阐明。有人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有人认为它是开创世界数学史上二进位制的始祖。可见,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在因时、因位、尚中、尚应之变及吉、凶、悔、吝之断中,是在教化人避祸得福之道,是在告诉人“应该如何生存”。由此意会到人类在进化发展之中,隐然有着一种或可名之为“终极关怀”的精神存在。

太极八卦图

3. 第三个大问题:人往何处去?孔子的《易传》为“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提出规划之道。

从周文王到孔子间的约六百年,是中国人从神道思想为主流的时代过渡到人道思想为主流的时代,孔子正是应此人道来临的大运而兴。从孔子开始,国人正式进入靠自己的力量过生活的时代,凭仗自己的思考能力去规划未来的人生。

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据说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联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次(“韦编三绝”)。孔子自己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易传》(又叫《十翼》,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相传是孔子所作。后人有的认为,不可能是孔子一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战国时代儒家后生所作。

我们阅读孔子及其门人所作彖、象、系辞等《易传》之文,领会其旨,知其所以告人者,主要在于勉人为君子为大人,立身于人而合德于天,抵于“天人合一”的高尚人格,这是针对“人往何处去?”的疑问提出解决之道。

《易传》之所论,重心在于指示人一条未来向道德奔赴的人生之路;说得更具体点,要人从各自的立足点开始,作“君子”、作“大人”或“圣人”的指标。君子是近程的指标,大人或圣人是远程的指标。《易传》为人生的这一规划,言之最简易明白的是六十四卦象传大象之辞,以天地自然之道为法,唤醒人注意其对人生的含义: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最大,包容万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纳万物。一个有修养、有品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承载万物。清华大学的原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

作君子或圣人无非是扩展小我成为大我,即今日人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慈善救助、四海一家、人人平等思想。然而,孔子对未来人生的尽力规划,尚不止于此,他更创发出一条经由“性命”而进升修身养性之路。效法天地之道可以说是偏重外在,“性命”的存养则是重内在。内在的性命存养对后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也最大。这一条路自从孔子开始,经过《大学》、《中庸》,孟子的继承发扬,后来到了宋明,成为“心性之学”,风靡了整个学术界。

孔子所定的“六经”(《易》是人生哲学,《书》是古代史,《春秋》是当代史,《礼》是由哲学派生的政治,《诗》是文学,《乐记》是音乐舞蹈),包括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基本格局,可惜的是,当代学校教育把人文丢掉了。孔子述而不作,却疏通整理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传统,把学术传统一直推到文王周公的时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挽救了当时失落的人文精神。

总之,易学三圣所提供的人生问题解决之道,对人类现在与未来都是具有参考价值,需学习之、思考之、实践之。

注:本文于2022年6月20日重新改写,参考了本文作者石中元在《寻根》杂志(2002年4期)刊发的“易学三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一文。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