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芦山地震第三天,搜救仍在继续,而针对这次地震“房屋损毁较大、财产损失严重”等特点,如何尽早着手采取科学有序的方法安置受灾群众成为灾区最大的关注点之一。角色的转变同样发生在五名成都空军正团级以上的干部身上,从抢险救灾到过渡安置、从部队干部到村官。
为更好的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受灾群众完成过渡安置,经军地协商,成都空军从22日起派出五名干部在震中龙门乡、太平镇对口村党支部副书记。这招管用吗?是否会成为抗震救灾中调动军地力量实现科学高效救灾安置重建的有效模式呢
古城村是芦山县龙门镇是第二大村,地处地震中心地带,全村1100户人家,4500多人,地震已导致6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房屋倒塌十分严重。
清晨,浓雾紧锁龙门乡。郑重地战前动员后,胡军和42名官兵们带着钢钎、铁镐、铁锹等救灾工具出发。记者跟随胡副旅长开始了特殊的履新之旅。越过满是破碎玻璃和砖块的龙门街道,穿过一片片横七竖八倒在地里的油菜田,官兵们来到了古城村老鸦鱼组。
破碎的玻璃和砖石撒满了街道,油菜田里菜杆横七竖八,所到之处的房屋都基本已毁坏,偶尔从外面看到相对完好的房屋,走进一看,屋内到处都是震裂的口子,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
“解放军,快救救我奶奶!” 一个中年妇女大老远就跑上前来,紧紧抓住胡军的手说。在老鸦鱼组的一块油菜花田边,这名妇女94岁高龄的老奶奶徐贵珍在地震中小腿受伤,一个人躺在自己家门口用花胶布搭成的简易帐篷里,始终有些神情恍惚、惊魂未定。
胡军钻进帐篷,见老人身上有伤,赶紧让卫生员老人进行消毒、上药、包扎。随后,胡军和战士搭手轻轻将走出帐篷,嘱咐一名班长带着2名战士将老人背到临时安置点,自己则带着纵队继续挨家挨户搜救和了解情况。
上午10点,胡军抵达了临时村公所,与村支书骆正冲和7个组长见了面,在帐篷里召开一次特殊的村支委会,沟通搜救和过渡安置问题。
胡军觉得第一次见面,最重要的是“和他们在一起,听听他们有什么意见,困难。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和其他重灾村镇一样,古城村目前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缺水没电缺粮,另外是危房排危及财产抢救也是村民们最关心和急迫的问题。
胡军像参加旅党委会一样,认真记录组长们所说的情况,归纳提出五条建议:尽快搭建帐篷、提供饮水、加工粮食、搞好道路和房屋排险、做好集中安置点的卫生防疫。
古城村党支部会后写给胡军一份说明,题目很朴实,叫《古城村目前急需要办的事》,其中写到:古城村需要1085顶帐篷,村中可以提供7个送水点。
“我们用四台水车给村里流动供水,由村里面提供固定的供水点。电的问题我今天专门申请两台发电机,下午可以送到村里面去。”明白了问题所在,胡军当即协调调配资源,解决水和电的问题。同时,留下一部分战士分发带来的600箱矿泉水、400箱八宝粥,以及向抗震救灾指挥部请领的1085顶帐篷。
“这个样子清楚明了,解决问题效率高、我们感觉救灾安置更有了主心骨。”古城村支书感叹。而谈到兼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胡军则表示:有些陌生,感到责任很重。
当搜救到半山腰时,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从后面追上了队伍,老人告诉记者,他叫杨春唐,是这个村的老支书。老书记劝战士们不要继续上山,“余震不断,再往山里走很危险,山上的滚石有几十吨重,不熟悉路不但不能很好搜救,还可能受伤。”
“老书记,我是上级派来的副书记,村里12.4平方公里的村民,每家每户我都不能落下啊!”胡军如实相告。听闻此,老支书自告奋勇,为官兵们当起向导。
在一个山沟斜坡的竹林里,部队发现一座严重倒塌的瓦房,屋前一位白发苍苍老大爷却正在背着一框猪草往家里走。老支书介绍,老人名叫杨国富,今年85岁,有一个64岁身患残疾的儿子,家里全靠他和60岁儿媳打理家务。现在天降灾祸,让这样一个家庭雪上加霜。胡旅长与战士们根据地形,在附近空旷菜地上搭起了帐篷,并把身上所有现金凑起来全部交给老人。接过带着官兵汗水的钱,杨大爷老泪纵横,连声道谢。
整个下午直到深夜,胡军带着队伍挨家挨户查勘灾情,帮助老百姓选址搭建安全帐篷,冒着危险帮助受灾群众搬粮食、抱被褥、抢运家具、营救家畜。“总算全部搜寻完毕了。”胡军大大舒了一口气,他说天气预报23日龙门乡可能下地震后第一场雨,确保村民的安全是最最紧要的事情。
夜,深沉静谧,而救援部队聚集的龙门乡政府周边,一个个帐篷内灯火通明。胡军和同样外归的“团级村官”何义林一天来第一次碰面。何义林的履新之日也很不轻松,这一天他们帮助村民搬运粮食10余吨,各类物品1500余件,搭建帐篷500多顶。两位上校“村官”相互交流了一下体会,又匆匆分开了,等待他们的是明天更加艰苦的行程。
来源: 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