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巨幅《清明上河图》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实习生贾嘉 记者刘昕)9月,蓉城的天气格外怡人,文殊坊非遗.手工技艺主题街内一个独特的居所——刘氏竹编——坐在舒适的竹编椅上,手捧竹编碗,头顶悬掉着竹编灯笼,身旁斜依着一丛翠竹……总之,目光所及、嗅觉所及、身体所及,无处不渗透着竹编艺术的气息——
2013年9月13日,对于刘氏竹编来说是一个极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因为这几天这里正在为刘氏竹编的主人、中国竹编字画创始人、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刘嘉峰老先生,举办其个人从艺60周年庆祝活动。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师级国宝人物,原来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呢?
中国民生经济网总编辑刘昕(左)与刘嘉峰大师(右)在交谈
7岁学竹编 篾匠当了60年
刘嘉峰,男,四川渠县人,师承中国数工艺美术大师、第三代“龚扇”传人龚玉文先生。
“六、七岁时就开始编篾了,也说不上来学艺,因为那时全村老少都在编篾……”说起那些外人看来高深莫测的竹编技术来,刘嘉峰却显得那样的轻描淡写,因为在他看来,那就是一项再简单不过的手工活——村民们赖以维持生计的农家活。
可事实上,刘嘉峰却在世世代代一个普通农家活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使得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刘嘉峰出生于川东渠县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是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泥腿子”——农民。他不但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智慧、淳朴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坚韧、顽强和不屈不饶的精神,还更有一双灵巧的手。
六七岁时手指就开始在篾片上跳舞;小学时就开始练习在竹编上编织各种书法;高中时已开始在竹扇、枕席上编织各种简单的画面;高中毕业,刘嘉峰回乡务农,那时他的竹编作品就已经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篾匠师傅。
刘嘉峰不但好学,而且肯钻,尤其善于向不同技艺、不同学派学习,积百家之长,并推陈出新。他拜第三代“龚扇”传人龚长荣和龚玉文兄弟俩为师,使“龚扇”竹丝扇扬名海外。
刘嘉峰幼小就与竹为伴,这一编就是60年,他把竹编艺术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一样深深地挚爱着,一生相许,不离不弃。
刘嘉峰大师至今仍经常亲自做竹编
小竹片真伟业 大师地位无可撼
刘嘉峰是一位全能的竹编艺术大师,精通竹编字画、双面竹丝编、瓷胎竹编等品种,从造型设计、图案设计、技法设计、材料制作、作品编织到装裱装配等100多道工序。
1972年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刘嘉峰发明了竹编“提花编织法”。首创独具特色的“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等竹编系列新产品。能在竹编上编织各种书法和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尤其是“竹编字画”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竹编史上的一大创举,掀起了一场新的竹编技术革命,将我国的竹编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竹编新秀,使传统的竹编技艺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
1988年,刘嘉峰“竹编系列新产品”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1990年,国家科委将该成果技术等级确定为“国内首创”,并作为优秀科技成果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从而确立了刘嘉峰“中国竹编字画创始人”的地位。
刘嘉峰的作品设计新颖、技艺精湛、技法独特,尤以“提花编织”编工精细见长。画面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竹编艺术流派——“渠县刘氏竹编”,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
在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评比中,刘氏竹编曾六十余次荣获金奖、银奖等各种奖励。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四川名牌产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中国优质名牌产品、世界杰出手工艺品等称号。
刘嘉峰代表作品有:双面竹丝编《威震山河》、《天女散花》、《月中观音》;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提花瓷胎竹编《国宝》、《天伦之乐》;竹编立轴《东蓠赏菊图》、《芙蓉锦鸡图》;竹编长卷《维摩演教图》、《文姬归汉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红楼梦二十四钗》;竹编人物肖像《伊丽莎白》;竹编挂屏《虢国夫人游春图》;竹编屏风《琵琶行》、《正气凛然》、《天堂》等。
作为一代大师,刘嘉峰还不断总结竹编技艺和理论知识,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早期论文 “浅谈竹编工艺品的设计与创作”被四川省科委评选为优秀论文。2006年为主起草《平面竹编工艺品》和《瓷胎竹编工艺品》国家行业标准(草案)。30余年间,直接带徒和培训竹编技艺人员800余人,艺徒遍及省内外。其科研成果、作品和业绩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中国竹编艺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共和国专家博览》等典藉中。刘嘉峰的这些理论文著为中国竹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1988年,作为中国竹编字画创始人,刘嘉峰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国际竹藤组织授予中国竹工艺大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渠县刘氏竹编”由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成都文殊坊旅游景点的刘氏竹编现场体验馆
长江后浪推前浪 非遗文化有传承
正当国内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面临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苦恼时,刘嘉峰心里却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因为,浑身国际时尚元素的儿子刘江已经决定放弃与国际友人在京城的合作项目,加入刘氏竹编团队,回到乡下当篾匠……
刘氏竹编第二代传人刘江很潮很洋气特艺术范儿
1977年出生的刘江,具有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
2000年,刘江大学毕业,在北京学雕塑,做壁画,研究空间设计,还与几个意大利人合开了一个空间概念设计工作室,已经小有成就。这一漂就是10年,虽然刘嘉峰多次要求儿子回来帮忙,但在刘江眼中,“父亲的竹编技艺精湛,却显得老土”,喜欢前卫、时尚的他因此拒绝回川。
2010年3月,刘江偶然代替父亲去杭州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开了眼界。“蜀绣、银花丝、年画等很多老一辈的工艺人都有后一辈在帮忙了,不少传人还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刘江终于结束“北漂”,回到父亲身边。
“洋味”十足的刘江回到父亲身边后,竟然与父亲这个“土包子”碰出了很多智慧的火花。他大胆注入西方先进文化艺术,加入更多前卫时尚元素,引入市场品牌营销理念,打造民族文化奢侈品,走国际化道路,引领消费时尚。短时间里,刘氏竹编焕然一新。
“首先是父亲的团队没有营销的意识,他的弟子都专心在传统技艺的学习,缺乏对市场开拓的热情。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竹编设计,作品需要注入时代的信息,以及新的理念,做出新产品。”
由此看来,刘江虽然长时间不在父亲身边,但他在心里却一直关注着刘氏竹编的发展,对刘氏竹编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其实,传承——我认为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包括在原有技艺精髓上诞生的新理念和新想法。”对于 “刘氏竹编”国际化,刘江他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拿起展桌上的一个竹编女式包说“这种包,既环保又轻巧,最主要的是极具有我们民族特色”小包的外面被一层薄薄而细密的竹编所包装,精细而不失雅致。刘江还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团队的新设计的竹编灯,竹制耳环。
刘氏竹编展厅一角
按照刘江的设想,刘氏竹编产品做了重新定位:第一类产品是收藏品,主要是竹编中的经典之作,重点体现高超的竹编艺术,以供爱家收藏之用;第二类产品是民族奢侈品,该系列是刘江全力打造的一个新系,强调“三品”——品味、品质和品牌。主要运用现代设计,把传统的手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国际精品,走高端消费人群路线;第三类产品是生活艺术品,目标定位为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用品 。
“刘江回来以后,带来了新的理念。他引入了欧洲的工艺技术,为我们刘氏竹编从新定位和规划,让我们的竹编在文化上将现代流行时尚和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使我们的竹编工艺品更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竹编整体包装设计的品质。”看到儿子的成长,也就是看到了刘氏竹编的希望,刘嘉峰自是喜在眉梢,乐在心头。
刘嘉峰大师与好友、根雕大师柯愈敏在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