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11月24日讯 “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种子,是否哺育了一方群众?”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日记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浓缩精神就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之于共产主义战士、之于四川,是汶川、芦山地震抢险救灾时广大党员干部用一个个大爱的故事;是灾难之后日常工作中,带领广大群众坚强奋起、从悲壮走向豪迈,在一个个平凡岗位细微流淌的默默坚持与坚守。
基层党员兰辉:总是在路上,用生命诠释无私奉献兰辉,母亲与嫂子在“5•12”汶川地震中遇难。灾后重建的五年中,这位在平凡岗位上的灾区基层党员因公殉职,用短短的48年生命诠释了“无私奉献”这四个字。
“他,总是在路上。我在北川遇到他,他在路上;我打电话给他,他在路上;接到他电话时,他还是在路上;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路上……”一位与兰辉相熟的记者说。
兰辉长年工作在道路建设和安全检查第一线。在任副县长的3年多时间里,他的工作车辆累计行驶24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行驶200多公里,相当于每个月把北川跑3遍以上。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车轮子县长”。
兰辉总是在路上,是因为他将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群众。 “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帮助残疾人和困难户解决就业问题;先后帮助近200名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
总是在路上的兰辉,最后也用病体和生命诠释了“无私奉献”:他去最难最险的路段协调指挥,他去矿井深处排查安全隐患。直到今年4月26日,刚做完肛肠痔疮手术的他为了群众的安危,还违反医嘱,偷跑出医院,拖着病体毅然投入到工作中。
兰辉的工作,需常常往返道路险阻的乡间。今年5月23日的北川非常炎热,结束工作返回县城途中,兰辉乘车沿唐家山堰塞湖左岸行驶,他下车到湖边自己给未愈的伤口换药……下车后20余分钟,同行者叫他不应,沿湖开始寻找。最后,他们在堰塞湖中发现了兰辉。 羌族村主任:掏尽家底,在废墟中绘出石椅“桃源“在距北川老县城不足5公里的凉风垭,山路伸展至山腰处,果园稠密、山涧清澈,青瓦木檐点缀在蜿蜒小道间,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石椅羌寨91户人家散布在这片平均海拔1200米的“世外桃源”。
而在当年汶川地震后,这里是一片废墟。在这背后,是石椅村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
陈华全是北川曲山镇石椅村村主任,他是在地震后不久以高票当选的。
石椅村连接山外世界的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盘山公路。这条从山腰蜿蜒而下,直至省道的路,是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道路。这条路是陈华全把家里的水果全部拿去换柴油,还冒着危险和村里人一起腰系长绳吊在半山腰开凿炮眼,打动长虹集团后获赠30万元后才修筑的。
依托这条道路,石椅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组建了北川第一家村社旅游股份公司,种植特色水果,成立水果合作社……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比震前翻了一番。
在收入翻番的背后,是重建之初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五年前,村民们都刚受了灾,谁家也没有钱投资创业。陈华全不忍丢下村民,把筹钱的事全揽在自己肩上。他为此不仅掏干了家底,还以个人名义向两个叔伯借了20多万元,加上从农村信用社跑下来的10多万元贷款,这才筹集够发展旅游公司需要的60万元资金。
后记:兰辉、陈华全,他们只是广大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在广阔的四川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兰辉们扎根在一线努力奋斗,环境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他们依然默默坚守、任劳任怨。走村入户,翻山涉水,干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透支着健康、累坏了身体,他们把炙热的生命、青春奉献给了脚下的土地,他们的工作和奉献更是直接造福着四川百姓,为灾后的四川重塑幸福生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标题:党员干部无私奉献 重塑灾后幸福生活
记者:张燕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