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8月9日电 题:青海撒拉尔家园里的六旬人民调解员:专治“疑难杂症”护安宁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24小时不关手机,随时待命;于法有据、入情入理……在中国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60岁的韩海比卜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以来的一年,更是马不停蹄。
韩海比卜原来是循化县街子镇洋苦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处理矛盾的“老调解”,卸任村干部后,积极投身到人民调解工作中。他说,忧民众之所忧、急民众之所急,要用“余热”温暖人心。
一年调解纠纷百余起
立秋时节,黄河岸边的撒拉尔家园鲜花盛开。走进韩海比卜的人民调解工作室,满墙的锦旗挂了好几层。他如何成为民众口中专治“疑难杂症”的人民调解员?
2021年6月8日,循化县司法局帮助韩海比卜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这是当地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的一次尝试。
工作室成立后,紧张忙碌、马不停蹄是韩海比卜的工作常态。“韩海比卜就在民众之中,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及时介入调解,解决了大家的实际问题。”海东市循化县司法局工作人员说。
“韩师傅,我想咨询一下工伤事故赔偿问题。”
“您先进来,喝杯水。”韩海比卜看着慕名来访的两个人,一问才知道是一起工伤事故,双方因赔偿问题产生了矛盾。
让座倒水、倾听记录……“于法有据、入情入理”是经过韩海比卜的调解“法宝”。
“家里还好吗?和媳妇还吵架吗?”
“谢谢您,韩师傅,现在和媳妇再没有吵过架。”韩海比卜来到村民马元(化名)的家。这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回访,但对于马元而言,韩海比卜的回访很暖心,是韩海比卜的调解,让这个家重新回归温暖。
韩海比卜介绍,一年多时间,调解工作室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矛盾纠纷包含婚姻家庭、劳动报酬、邻里关系、民间借贷、租赁合同等各类民事案件。
“调解工作是一门艺术”
“调解工作就是一门工作艺术,在调解过程中不仅要站在当事人角度上考虑问题,还要‘耐心’‘细心’‘热心’,不怕麻烦。”韩海比卜说。
如何“不怕麻烦”?韩海比卜尝试“三步走”:首先,当事人在陈述事情时,一定要认真倾听其诉说,用温和的语气进行开导,用耐心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为调解工作做好铺垫。
其次,通过翻阅案卷,找出纠纷的根源和矛盾的焦点,疏导当事人的思想情绪,让当事人冷静思考,均衡利弊,保证调解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在情理分明的情况下,热心为当事人解答相关法律疑问,释明法律,叙明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达到情、理、法三者有机结合,使调解工作取得实效。
韩海比卜的书柜里,摆放着满满一层笔记本,“这其中既有我对自身修养的感悟,也有对工作的思考,还有对解决各种具体矛盾纠纷的总结。”
海东市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韩海比卜这位花甲之年的人民调解员,不忘学习法律法规,把枯燥的法条变得通俗化,还把调解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制作成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的“示意图”。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翻山越岭
“除了在洋苦浪村开展人民调解以外,其他村镇我也去过。印象最深的就是2018年去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开展调解工作,当时由于山路不好走,把脚给崴了。”韩海比卜说。
走一道岭来翻一座山,遇到雨雪天气,山路泥泞,骑着自行车的韩海比卜,在山路上摔跤是常有的事。
2016年,韩海比卜买了一台摩托车,鸟枪换炮,比起自行车方便了很多。但遇到坑洼不平的山路,摩托车也经常损坏。韩海比卜笑着说:“这几年,摩托车也没少换。”
在他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锦旗。其中,最上面的一面锦旗写着:“维护法律扬正气,无私援助为弱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