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 正文

贵州毕节:十年逐梦 华丽蝶变

更新时间:2022-10-27 12:15:59点击次数:40307次字号:T|T

化屋村民宿迎来送往,海雀村山坡林海涛涛,柏杨林安置房炊烟袅袅,鸭池河大桥横跨两岸,花海毕节名片闪亮……十年间,毕节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达到2181.5亿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速达9.6%;累计完成交通投资2115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75公里;森林面积达2416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约为60%……

一幕幕产兴业旺、生态文明、乐业安居的场景讲述着毕节十年奋进的故事,一串串经济实力跃升、交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数据描摹着毕节十年巨变的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毕节市经历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动力活力持续释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文明成果丰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摘掉贫困的帽子 过上甜美的日子

在毕节黔西市化屋村的苗绣车间里,绣娘杨文丽绘制的一幅9米长画卷即将完工。画卷上,青山绿水、乡间民宿、歌舞队、长桌宴等元素呈现着化屋村经过十年变迁的美好生活。

传神的画卷图景里,是生动的当下化屋。行驶在乌江两岸8米宽的旅游公路上,全长1450米的鸭池河大桥与化屋村相映成景,50多家农家乐、民宿铺就着化屋旅游产业兴旺图景,黄粑的“香味”传遍了画廊新村,从前停靠在化屋渡口的“小船只”如今“游”到珠江成了“化屋号”……

这个“悬崖下的村寨”,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如今走出一条具有化屋的特色乡村振兴路。一域之变折射毕节之变,化屋的蝶变之路是毕节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乡村振兴开新局的缩影。

过去的毕节,是壁立千仞的乌蒙腹地,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苦甲天下、苦寒封闭、去不得、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这些描写极度贫苦的词条,都曾是毕节的真实写照。

这十年,毕节攻坚克难、战贫斗困,打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组合拳”,困扰磅礴乌蒙的千年贫困难题得以破解——毕节市7个县脱贫摘帽、1981个贫困村如期出列、207.0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子”,找到了发展路子,过上了甜美日子。

在距离毕节东收费站十余分钟车程的毕节市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148栋7265套安置房鳞次栉比、灯火通明,社区内设施齐全,周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设置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因户因人施策帮助就业,目前就业率达92%。

51岁的陈琴是其中一户。“山峦野箐,陡坡千百蹬,得名层台。”层台镇的山坳,是他过去的家,环境恶劣,生活艰难。2018年8月,受益于整寨搬迁,陈琴搬到了柏杨林街道安置房:套间,100平方米,楼下有花园,社区有医院,门口能就业。“从未想过日子会变得这么好。”如今,陈琴的小女儿在社区开烤鱼店,生意红火。

为“聚力攻坚战,啃下硬骨头。”这十年,毕节以易地扶贫搬迁打响“当头炮”,2015年毕节市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9万户32.48万人,共建设安置点142个、安置住房76890套。“有家温暖有业安”,是搬迁群众的新生活,也是毕节的新图景。

书写生态大文章 天蓝水清家园美

“光秃秃的山”曾是毕节市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挥之不去的辛酸记忆。过去,因开荒过度、破坏生态,滑石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给滑石人生产生活带来威胁。

青山滥伐、贫困难解,吃尽了生态破坏的“苦头”,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十年,滑石人启动大规模植树造林,将陡坡耕地全部造林。全村完成退耕还林10500亩,森林覆盖率从退耕前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82.6%。

同时,以林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为依托,青山小屯乡滑石村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目前,林下种植面积达500余亩,亩均产值1.2万元。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4元,是退耕还林前的6.99倍。

“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从“因山而困”到“因山而立”,县域的生动实践,是毕节市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擦亮生态底色的缩影。

这十年,毕节市大力实施营造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国储林项目建设等,并在全省率先启动“林长制工作”,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50个国家森林乡村、7个省级森林城市、42个森林乡镇、157个森林村寨、961户森林人家。

2012年,毕节市森林面积1736.0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3.10%,森林蓄积量为2126.12万立方米。十年砥砺奋进,同样的衡量指标,却照见非凡的成就:2022年,毕节市森林面积达2416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约为60%、森林蓄积量达6210余万立方米。

荒山变绿岭,青山变金山。今年2月15日,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在毕节黔西发行,此张林业碳票覆盖3.3万余亩树林,碳减排量13.573万吨,预计可实现碳交易价值305万元左右。这是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益探索,随后,多张林业碳票陆续在毕节发行,绿水青山正成为毕节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打开山门筑通途 创新发展路更广

出毕节赫章县城,往东南快行,25公里之外的百米悬崖上,一条穿越峭壁绝崖的挂壁公路跃然眼前,这条“险路”曾是赫章县白果街道石板河村连接外界仅有的通途。

石板河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由于大山阻隔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过去,村民去镇里赶集单程都需要半天时间。”直到2000年,村民从村旁的川沟大岩上开凿通往村外的道路,慢慢地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人行便道。

十余年来,这条悬崖上的狭窄险路渐渐被拓宽为可供车辆通行的“挂壁公路”、在“村村通”硬化路工程中改建为水泥公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毕节改善交通条件的艰辛过程,更是毕节破解交通困境的韧性。

这十年,毕节交通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也实现了一系列“100%”。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零”的突破,毕节进入“高速时代”;同年,毕节实现100%乡镇通沥青路和100%建制村通公路;2015年,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毕节实现100%“县县通高速”;2017年,实现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和100%通客运……

这十年,毕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交通投资2115亿元。从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县县通高速;从机场建成通航、到高铁建成通车,形成了“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

沿着条条通途,毕节以崭新的面貌打开山门——

发展物流,助力“黔货出山”。日益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仅让群众出行便利,更为物流产业发展保畅保通。毕节粮食产业园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毕节东站近2021年完成装车4013车(260822吨),卸车11336车(709878吨)……织金竹荪、威宁苹果、大方天麻、纳雍滚山鸡等毕节绿色优质农产品沿着条条道路走出大山。

发展旅游,喜迎八方来客。道路通,旅游兴。五彩缤纷百里杜鹃、岩溶瑰宝织金洞、高原风光韭菜坪……大道通衢,毕节各个旅游景区脱颖而出,毕节旅游再上新台阶,不断打造特色精品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避暑、休闲、度假、康养胜地,推动“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出色出彩。

……

如今,一条条通村到组联户的道路、一座座云端飞架的高桥、一个个贯通大山的隧道,让曾经“飞鸟不通”的毕节通江达海,一片片交通网络连接起毕节民富产业旺、发展活力足、生态满目新的高质量发展新版图。  来源: 人民网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