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 陈小平 蔡征波
在四川泸州,有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励志模范人物,13年来,他用自己高位截瘫的躯体书写着创业致富传奇,并用大爱坚持公益行善不止,他的自强和善行感动了整座酒城,他就是“中国好人”陈西达。
“说起陈西达,没有人不为他竖大拇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我们泸州的‘张海迪’。作为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因偶然因素重度致残,他没有等靠要,而是坚持靠自己的所学所长自立自强,不但养活了自己,还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残疾人就业脱贫,还成立了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并担任会长,先后建立了残疾人之家、社工之家、志愿者之家等功能平台,长期践行社会公益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对他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希望你们能够多多报道,他是当之无愧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泸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赵容向记者极力推荐。
诚然,近年来,英雄的泸州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社会公益组织更是风起云涌,而陈西达身残志坚心系残疾人事业的英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更是在陈西达的带领下成为了酒城公益社会组织的领头羊。“泸州市自强模范”、“泸州市十大正能量人物”、“助人为乐江阳好人”、“泸州好人”、“四川好人”、“四川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中国好人”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实至名归。
让我们走进泸州,走近陈西达,再一次讲述他的感人故事,让这份爱心善举传播更广更远。
浴火重生行善不殆 “励志哥”键盘敲开创业路
5月24日,记者在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终于见到人们口中赞赏有加的陈西达,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面前这位坐在轮椅上重度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竟然是那么的帅气阳光、爽朗健谈。
在泸州,有人暗呼陈西达“倒霉哥”,因为他的致残不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源于偶然事件被人跳楼砸伤所致。
2010年春节前夕,陈西达上街购买年货时被一吸毒跳楼自杀的男子砸中,造成胸椎爆裂、脊髓断裂、腰椎断裂,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飞来的横祸,让陈西达瞬间陷入了地狱,老家在农村,家里不宽裕,跳楼者已死亡而其母亲无力赔偿。
面对高额的医疗账单,陈西达万念俱灰,他脑海中无法抑制地闪过一个声音“死了算了”,然而他却悲哀地发现,“自己连死的能力都没有了,自己还能活动的只剩下一双手和一颗大脑了。“活下去,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而另一个声音却告诉他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那一年,陈西达只有38岁,受伤之前,他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期。
1972年,陈西达出生在泸州市古蔺县石宝镇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拉扯五个孩子。陈西达念完了高中后,实在拿不出学费,于是他选择了从军。由于擅长写作且聪明好学,进入部队的陈西达很快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宣传干事。两年后,上级又推荐他到大连陆军学院就读。1994年,大学毕业后的陈西达回到部队任军需处助理,一干就是6年。
2000年,陈西达正式退役。他先是在老家古蔺县的公安局上班,三年后辞职进入企业,很快便升任行政副总。2008年,陈西达尝试下海,在泸州市开了一家特色餐厅当上了老板生意十分红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10年正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陈西达,怎么也没想到的会遭到飞来横祸将梦想“砸”得粉碎,而取而代之的却是瘫痪的身躯、高筑的债台,以及无望的人生。
躺在床上的陈西达,开始反复思考前半生走过的路:“从入伍从军、到企业高管、到餐厅老板,自己从没认过输,当了这么多年兵,还上过大学,难道就这样找不到出路?更重要的是,做手术时向老战友们借的几十万元自己一个子都没还,要是就这样撒手走了,还算什么男人?是的,要活下去,而且要好好的活下去。”
逆袭之路,充满坎坷与荆棘。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陈西达从原来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搬进了一个地下室,他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商机。
从最初做电商卖家乡的土特产、二手商品,再兼职在网上替人写法律文书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尔后他又通过网络,自学期货交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顺利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一两万元。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陈西达不仅还清了自己欠下的26万元债务,还有了一定的积蓄,成为了“励志哥”。
在生活变顺后,陈西达无意中通过新闻发现泸州现有的残障人士高达36万之多,看到这个数字,他心疼不已,他知道有许多人也和曾经的自己一样面临人生的绝境,还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那一刻,他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动:建立一个群组,让残友们抱团取暖,互帮互助,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
很快,他就在网络上创建了微信群与QQ群,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悟,鼓舞大家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2015年底,在爱心企业与当地残联的支持下,陈西达组织了泸州第一届残疾人联谊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残障人士克服种种困难赶赴泸州。会上,陈西达作为大家的带头大哥,更是作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他说:“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得从自己残疾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残疾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失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天生你我必有用,我就是一面镜子,大家向我看齐吧!”
随着群组的发展壮大,陈西达对残友们的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深切地体会到,残障人士不仅需要关爱与帮扶,更重要的是要助他们一臂之力,让他们自强自立,活出生命的尊严。
2018年8月,陈西达带头成立了“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并担任会长,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提供日常救助、物资支持及技能培训等服务。同年,他还创办了“泸州市智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残友们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将家乡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此后,陈西达的生活比以前更忙碌了。一方面,他要带领团队开展志愿服务,为残友们募集善款,派送粮油物资等;另一方面,他还要经营公司,甚至学习外贸方面的知识。
2018年10月,陈西达和队友开展“医屋情深”项目,组织了一批专业的医生、护士,及志愿者20余人,分为8组,利用周末上门义务为重残人士针灸、按摩、处理褥疮、讲解护理知识等。
同时,残友们自制的农家腊肉、绿色蜂蜜等也远销海外,第一年的营销额高达80余万元,让大伙倍受鼓舞,带动了更多残友参与效仿。如今,已有超过200户残疾人家庭参与养猪,渐渐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陈西达还注意到,有一个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残障儿童。这些孩子,除了饮食起居方面需要大人的照料外,还需要和同龄的玩伴一起游戏、学习,为将来融入社会作准备。为了帮助这些小残友,2019年9月,陈西达孵化培育了一家残疾儿童托养机构,第一批就迎来了11名孩子进入家园全托。
这些年,陈西达除自己的生活所需外,他的个人收入基本都用在了助残事业上,而他也从“励志哥”再次升级为“爱心哥”。
成人达己榜样感召 爱心如流汇聚成河
自2018年3月起,在泸州市江阳区百子图广场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一位20多岁、长相俊朗的小伙,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残疾人,二人一路有说有笑。“你看,这个娃娃好孝顺!”……路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眼神。
其实,这个年轻人名叫汪润林,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名叫陈西达,二人不仅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甚至过去彼此并不认识。汪润林是一名90后小伙,2017年的一天,他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陈西达的新闻,便被其自食其力、帮助其他残疾人脱贫致富的精神所感动。
“真是一条汉子,太了不起了!”看完陈西达的报道,汪润林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自幼便崇拜英雄的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去泸州,甘做陈西达的“手与脚,和他一起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2018年3月,汪润林几经碾转,终于迈进陈西达的家,扮演起既是“男保姆”,又是“扶贫战友”的角色。过去在广东打工时,汪润林已是厂里的小主管,每月收入近7000元,如今成为陈西达的护理员,每月只有1000元微薄工资,汪润林却丝毫不计较报酬,他说“如果图工资待遇,我就不来了。”
陈西达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汪润林就成为陈西达的名副其实的“手与脚”。
随着陈西达创业成功,时常需要出门指导其他残疾人脱贫。从前,他出门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如今,有了汪润林的加盟,让他出行轻松方便了许多。无论是去古叙山区、或奔川西平原、或赴乡场山寨,或钻闹市深巷,汪润林既是陈西达的助理、秘书、联络员,又是驾驶员、通讯员、护理员。有时候,陈西达不能一身去两地,汪润林便以“陈会长代言人”身份出席,一一将爱心礼物送到残疾人手中。从2018年3月至今,二人已在全国各地奔波了近来10万多公里的路程。
最近几年,陈西达心系残疾人事业,先后荣获泸州好人、四川好人、中国好人等,这里面也有汪润林的一份功劳。
几载春秋轮回,汪润林一直默默陪伴,令陈西达感动不已:“像我这种的情况,就算是亲生儿女都不见得能做到,他其实比我们残疾人更不容易!”
像汪润林一样因陈西达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而受到吸引的人还有很多,而李玲女士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她比汪润林来得还早,从2015年9月就加入到了陈西达的团队,如今已是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党支部书记。
她曾获得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泸州市“抗洪清淤青年优秀志愿者”、泸州市新冠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等荣誉,从2008年汶川地震参与志愿服务以来已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15个年头。
自从加入到陈西达的团队以来,她常常早出晚归夜以继日的工作。仅在在2015-2020年期间,就参与和组织了各种大小型活动200多场,入户关爱残疾人1000多名。
2020年年初,协会为龙马潭区110名孤残儿童送去冬天的温暖和节日的祝福,在陈西达会长的指导下组织了23辆车,100多名志愿者给110个儿童送去了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关心。
2021年8月开始,协会有了新的阵地,以关心慰问老人、残疾人、儿童、妇女活动就有300多场,直接服务对象达到21800余人。
2022年8月28日,在政府主导的抗疫过程中,组织志愿者动员社会力量,分别为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300多个点位输送志愿者6000余人次,服务群众达8万余人次,为120名困难残疾人提供心理辅导、就医服务、物资配送,充分释放社会善意。
迄今为止,圆梦关爱协会已有会员5000余名,陈西达带领团队举办了超过500场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支出的善款逾百万元,让一千多名残友受益。
授人以渔助人自立 “希望哥”大爱书写励志传奇
“在小区内开生鲜店,不仅有固定的顾客,而且非常适合残疾人就业。”2018年,陈西达利用自己的积蓄,一口气在城区的部分小区内开设了三个“西达生鲜店”,主要经营高山腊肉、香肠、土蜂蜜、葛根粉等家乡的天然土特产。
“要不是达哥,我每个月也不会有现在的2000元收入,更何况是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在“金周国际”小区的“西达生鲜店”二店内销售蔬菜的肢体残疾人黄萍高兴地说。这些泸州土特产,不但销往了北京、上海等地,还通过陈西达线上线下平台推广,每年为残疾人销售特产约150万元左右。
陈西达和他的关爱群每年组织社会资金十余万,筹集衣服、棉被、冰箱、洗衣机、医疗床、护理垫等各类物资,送到偏远山区残疾人家中;连续举办四届“泸州市西达残疾人联谊晚会”,参与人数3000多人,给许多残疾人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其更加自信阳光,多次组织残疾人的培训,成功让几十个残疾人找到了工作岗位,有5个重度残疾人已经能够熟练通过网络养活自己。
自2018年8月陈西达带头成立了“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 搭建爱心平台以来,他就变身“希望哥”为无数残障人士提供日常救助、物资支持及技能培训等服务,让他们学会了自强自立。
2021年在龙马潭区残联无偿提供场地的帮助下,协会投入资金20多万,建设属于泸州独一无二的(龙马潭区残疾人文明实践点)、残疾人之家、社工之家、志愿者之家,综合、共享的阵地和平台。
2022年,协会还帮助一名自残儿童重拾信心回归理性。家住龙马潭区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区居民12岁的小梅,是再婚组合生子。由于母亲精神失常,易发脾气,父亲因车祸摔断了腿不能做体力活,小梅因受家庭变化长期压抑影响,出现了失眠,暴躁,对生活失去信心,多次选择轻生,经医院一年多治疗,无明显好转。协会因居家托养服务,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后,马上制定了帮扶计划,对小梅进行心里辅导,并引导其参与志愿服务,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爱好,不断给与鼓励和肯定。经过两个月,近20次的线下见面,线上引导,医生已经告知病情好转已重拾信心回归理性。
通过边培育、边发展的专业化发展策略,组织协会成员进行专业化学习,参与社工考试。近两年来,共培育龙马潭区社工7人,江阳区社工11人,纳溪区社工6人,本协会社工4人,为专业化、项目化助残奠定较好基础。
领导协会开展各种活动、承接项目,培育了志愿者队伍5支,现有注册志愿者1万多名,志愿服务时长达70万小时,成功孵化了一家社工助残社会组织,专业服务于有需要的残疾人。
2021年以来,为了协会的正常运转,推动政府购买服务200多万,三个基金会项目46万,其中三个省级项目,三个跨省项目,三个市级项目,四个区级项目,三个街镇项目。主要为龙马潭区“重度残疾人送康服务”、“居家托养服务”;市民政局、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民政的“社工站”3个、“关爱留守老人”、“区域性养老”;市生态环境局“绿芽保护红嘴鸥”等项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西达和他团队的努力让不少残疾人有了家,不但争取了项目,还吸引了更多爱心人士的参与,加大了关爱力度,同时也力所能及的解决了刚毕业大学生和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的就业问题。
目前,协会也从理事会兼职参与工作发展到阵地打造完后,已有固定工作人员8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中级社工1人、初级社工3人,平均工资3500以上,其中残疾人一名,残疾人家属一名,力所能及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接待领导参访40多次,接待爱心企业、爱心个人参观、学习、交流近200场/次。
爱的脚步无法停息。由于多年工作的劳累和长期的轮椅生活,陈西达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双侧股骨头出现坏死,血液呈粥状,导致双下肢肌肉坏死,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从2021年10月到2022年9月,这期间共转了三个医院,做了20多次手术,缝了300多针。这次漫长的治疗支出的医疗费共计26万余元。
虽然受尽了病痛的折磨,但陈西达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和平时一样,手机不离手,随时回复残友及志愿者们的问询和求助。
如今,正在康复中的陈西达又开始带领团队外出活动,当人们赞叹他帮助了那么多人时,他总是笑着回答:“我在帮助大家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自己。”
大爱无疆,善行永远。陈西达还在用他的努力和坚强感动着酒城,用爱心书写着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