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月,是杨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他从临床转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疾控事业便结下不解之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奋斗,一干就是34年。他从一名普通的医师、副主任医师,直到成为贵州省黎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正高职称主任医师,州管专家。
刚参加工作,杨科就奔赴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第一线,负责贵州省黎平县孟彦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那些年,群众不配合预防接种,你从前门进去上门为小孩接种,父母背着孩子从后门出去,说不需要;你追着,她躲着,似在做游戏,让人哭笑不得。”杨科道出了当年疾控人的工作苦楚滋味。经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动员,一次就补种60多人次,经过近2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改变了农村预防接种的落后面貌。
一次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正临近年关,天下着雪,地结着冰,天寒地冻,人生地不熟,杨科一个人到距孟彦区卫生院45里外的敖市镇协助服苗工作,困难可想而知。“有困难也得上,既然负责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我不上谁上?”杨科咬着牙关。
在孟彦区卫生院工作3年,他跑遍了40多个村,爬过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洒下了多少辛苦汗水!一次预防接种卫生院疫苗不够,他早上8点从区卫生院骑5公里路的自行车到另一个乡,爬3公里路的高坡,因坡度陡,过半山腰后每爬一步都费力,腿肚酸痛!当爬到坡顶时心脏剧烈跳动,心率加快,上气不接下气,缺氧憋气,但他还要赶8里路才到缺苗的九层乡卫生院。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后,他全面负责罗里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16个行政村,9个村在高坡,不通公路,每次下村检查指导工作,一出卫生院就爬坡,就是下雪天穿单衣或是光着膀子爬坡也是大汗淋漓。为提高接种率,每次冷链运转后,均及时检查各村的接种情况,发现未种者打卫生员电话询问原因,对发热儿童要求村卫生员在儿童退热后补种,苗少了通知卫生员来卫生院取苗补种……辛勤终有回报,经他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该乡的防疫工作在年终考核中连续多年获一、二、三等奖。
2004年1月调黎平县疾控中心流行病科工作,没有过渡期,一到新的工作岗位就全面负责全县免疫规划工作。既负责科室管理,又做业务工作,工作量很大,苦是苦,累是累,但热爱是他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热爱出干劲,出成果,出经验。由于爱学习、肯钻研,业务能力强,督导乡镇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得到了科室同事和乡镇同行的普遍好评,各乡镇普遍欢迎或点名要他去督导工作。
他根据国家扩大免疫疫苗免疫程序,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设计了适合乡村级接种点使用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多种疫苗联合免疫时应注意的事项,很受乡镇和村级接种人员的欢迎,也促进了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由于业务熟练,2006—2008年连续3年被抽去参加全州的免疫规划审评工作。
在流病科工作期间,他主持或参与组织疫情处置数十起,效果很好。2008年8月,某中学发生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新发病例一天比一天增多,如不采取有效隔离措施,疫情将蔓延难以控制,他创造性地将学生放假5天回家隔离治疗,使这起暴发疫情在10天内得到有效控制,其处理效果很好,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社会效果十分明显,后按此方法将另一起突发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获得上级的肯定。
2010年5月,黎平县成立了艾滋病防治科,他负责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当时,黎平县的艾滋病防治基础差,他从“零”干起,“白手”起家,带领科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他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进重点场所摸排,有效扭转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
1例患者抗病毒治疗1周后出现副反应,经抗过敏与对症处理后皮疹得到控制,但患者血红蛋白呈进行性下降,处于重度贫血的临界状态,他自己掏钱为患者开药,15天后患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他为自己花钱最少、治疗效果很好,挽救了患者生命而高兴。这是心系患者、践行救死扶伤良好医德医风的表现,体现了人间真善美!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2年度被省卫生厅授予“贵州省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个人”、2003年被黎平县人民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3月被评为黎平县第一批县管专家,2022年9月被评为州管专家,2017年荣获州科技成果二等奖,2018年荣获贵州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9年荣获全国妇幼健康科技成果三等奖(全国唯一的县级成果完成单位)。
多年来,他完成了3个州级科研项目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3篇(中华杂志4篇),科技核心5篇,省级杂志10篇,成为省内、州内有较高声誉的学科带头人。他开展的《艾滋病母婴传播人工阻断干预研究》,连续获得三个科技成果奖,当夫妻一方或双方是艾滋病感染者需要生育时,应用该成果指导受孕时间,能有效预防出生艾滋病婴儿,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避免同一家庭出现第2代艾滋病病例,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均具重大意义,造福国家、社会与家庭!
他的人生经历似土釉陶瓷,散发出时光沉淀过的厚重光泽!他让生命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闪光出彩!(姚进忠 杨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