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中新财经 葛成) 当前,汽车行业批发端增速放缓,市场整体承压明显。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9日在月度发布会上表示,“11月,汽车产销略显疲弱,环比、同比均呈现下降,下行趋势明显,总体表现不及预期。”
不过,中国品牌乘用车的表现却依旧亮眼。陈士华称,“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延续了不断提升态势,份额继续超过50%,1-11月累计份额接近50%。”在市场承压的大背景下,中国品牌乘用车为何能逆势增长?
新能源汽车助力中国品牌逆势增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在2020年为38.4%,2021年为44.4%,2022年1-11月上升至49.2%。
11月,陈士华在2022第九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乘用车板块实现了良性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板块的比重不断提高。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有5.8%;2022年1-11月,上述数据已经高达25%。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今年11月,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0%,而中国品牌这一数据高达51.9%。”
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下滑 “加码”新能源解困
熟悉汽车历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富康、捷达、桑塔纳这样的“老三样”,还是凯越、福美来、伊兰特这样的“新三样”,都曾多年占据中国汽车畅销榜。那些年,中国品牌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只能凭借低廉的价格获得少许喘息的机会。
不过近些年,形势发生了转变,比亚迪宋、五菱宏光、哈弗H6等热门车型已经逐步处于各自细分车型销量排行榜顶部位置,而部分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掉队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4万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23%。1-11月,占比前三的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市场份额同比分别下降6%、10%和10%。
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捷克汽车制造商斯柯达汽车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并将在明年做出最终决定。
上汽大众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上汽斯柯达累计销量为3.8万辆,同比下滑61.32%。针对“斯柯达汽车考虑退出中国”的传闻,斯柯达中国相关负责人回应中新财经称,“尚未就调整战略的必要性做出任何决定。”
此外,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曾在今年巴黎车展上向媒体透露,可能会停止在中国生产汽车。
针对个别车企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12日表示,“如果过两年我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新闻。”
新能源汽车确实正在成为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中新财经注意到,更多合资车企继续在新能源或智能网联领域“加码”中国市场。
今年以来,包括福特、大众、丰田、宝马在内的多家跨国车企都先后宣布,将以成立新公司或是建设新工厂等方式,在中国市场专注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池等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制造。
未来胜负手或取决于智能化水平
当下,中国品牌正快速向新能源方向转型,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要高于合资企业,不过凭借深厚的积累,合资品牌的水平仍不容小觑,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间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将愈加激烈。
与此同时,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相关产业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是衡量一辆车的关键,但在电动车时代,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智能系统已经变成了评价一辆车的标准,而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到电控,再到电机,乃至整车都有相当完备的解决方案。
“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供应链相对来说比外资企业更加灵活、更加完善。”陈士华称,有些日系车企出现了供应链紧张的情况,影响到了生产的供给,份额下滑明显。
长远来看,秦力洪认为,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辆车售价能否达40万、甚至更高的标准。智能化是未来一辆车、乃至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