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岚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史鹏飞(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完善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数字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社会资本积极布局下,乡村治理数字化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为实现乡村数字治理包容、开放、惠民和可持续发展,需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着力把握好以下七对关系。
把握好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关系。立足村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挖掘各类村庄的差异化治理需求,实施通用模块和个性化模块设计相结合的平台建设理念。重视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的数字技术需求,推进智能手机以及金融助农、便民服务等机具的适老化改造。从税收、信贷、贴息、补贴等方面优化对社会资本投入数字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多元主体投入联动机制。
把握好工具理性和制度理性的关系。避免对数字治理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树立以社会性和人本化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释放村民自治的合理空间。加强组织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注重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摒弃片面强调软件下载量、注册量、浏览量等数量指标的陈旧思路,引入长期用户活跃度、用户满意度、平台可持续性等质效指标,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把握好精英引领带动与大众充分有序参与的关系。进一步健全村干部选拔、经济能人激励及村民有序参与的多重机制,改善数字接入条件、拓展应用场景、激发主体创造性。多措并举推进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依托网格员、信息员开展数字治理进村入户,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数字帮扶力度。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盘活用好“田秀才”“土专家”的数字能力,并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倾斜,破解数字治理的人才瓶颈。
把握好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的关系。分类分阶段推进治理场景的数字化改造,重点加快党群教育、村务管理、民主监督、公共安全等群众需求普遍较高领域的数字化。强化线上线下服务内容的衔接与服务标准的统一,推进网格化与数字化治理的协同,完善线上线下同频的监督管理机制。持续优化线上服务流程、改进服务体验,加强业务协作,促进数字治理精度和温度的统一。
把握好数字乡村治理和智慧城市治理的关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县域统筹规划,注重补足偏远及发展滞后乡村的短板,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方面的统一调度管理。采取政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发挥城市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数字化人才培育,并引导城乡居民利用数字资源开展合作。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主体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有序推进城乡治理平台的整合。
把握好乡村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的关系。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数字化,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提高惠民程度。聚焦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民福利改善,不断提高治理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化,有效支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高质量推进农村“三资”管理、积分制治理、产权交易服务、智慧农业监管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和数字化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与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功能整合。
把握好数字治理与数据治理的关系。健全国家及地方大数据中心、涉农、网信办等多部门的联席工作机制,加强制度法规、标准规范、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完善数据产权界定、流通交易、安全维护及价值开发机制。加快省市县大数据中心建设,树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理念,统筹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动态维护、开发利用,分级分类推动非涉密数据共享。推进数据要素多重价值开发,重塑信用体系、革新组织模式、优化传统要素配置结构,健全大数据辅助治理决策的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