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数字艺术,塑造传统美学新样态

更新时间:2023-08-13 12:33:02点击次数:39483次字号:T|T


  【艺术手札】

  作者:靳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当下,数字媒体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智能电视机到智能手机,再到城市街头的各类LED显示屏等,都在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海量的信息。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二十多年来,我的研究主线逐步从传统平面设计转向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艺术创作,这一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数字艺术的力量与魅力。

数字艺术,塑造传统美学新样态

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图(数字媒体艺术)靳军

数字艺术,塑造传统美学新样态

蟠桃青鸟的阴晴晨昏与数字他乡(数字媒体艺术)靳军

数字艺术,塑造传统美学新样态

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数字媒体艺术)靳军

  数字媒体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各类显示屏幕的组合实现形状、尺寸的变化,又可将建筑的墙体、地面等平面作为图像载体建构新的视觉空间,还能够与不同的构件进行结合形成新媒体艺术装置。技术的更迭,促使数字艺术向着跨学科、跨领域的方向发展,融合多感官体验的数字媒体艺术已然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大趋势。

  2015年,我在“艺术北京”十周年活动现场,带领团队以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建筑墙面为载体设计了大型数字投影影像作品,在探讨艺术与城市发展关系等话题的同时,探索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全新表现形式。2018年,由我主持策划的国家大剧院“艺·在生活——沉浸式艺术设计展”借助数字技术,通过传统艺术作品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启发人们重新审视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数次创作实践让我意识到,空间结构的改变会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方式带来无限可能,也引发了我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诸多思考。

  近年来,数字化沉浸式空间设计逐渐兴起,这无疑为传统艺术的活化提供了契机。将传统绘画形式转化为数字媒体艺术的首要思路,是以动态影像重构画作的面貌。我创作的《高山仰止与山水流长》《蟠桃青鸟的阴晴晨昏与数字他乡》等作品皆取材于古代经典绘画作品。在以数字技术构建的沉浸式空间里,天空、大地不再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幻色调,反映昼夜的更替或四季的轮转;云雾、水流不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呈现出随风而动的生动姿态;虫鱼鸟兽乃至人物,更是在动态的场景中肆意徜徉,点缀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艺术世界。此类作品的创作均是建立在对经典画作的深入理解之上,需要创作者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在空间中塑造出较为真实的场景,并合理规划景物、人物、动物等的运动轨迹,巧妙设计“微叙事”的情景演绎,从而生动展现经典画作的画面内容与思想内涵。

  除了直接还原古代绘画的整体氛围,对画中的重要元素进行提炼并再创作,亦是我近年来的艺术探索方向。数字沉浸影像作品《唐宋彩韵》提取了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经典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以数字影像构建起全新的观看视角,力求清晰地展现古代女性的姿态、神情及服饰和妆容。当这些画中形象在金色、青色、红色等极具东方韵味的底色衬托下,以巨大的体量在展厅空间中动态呈现,带给观众的往往是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

  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是当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一大方向。艺术家们通过数字技术和互动装置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而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维度。我的作品《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图》,其原型为五代西蜀画家黄筌所作《写生珍禽图》。观众可以通过交互屏幕在原画的基础上绘制禽鸟,当不同姿态、不同风格的鸟儿在空间中翩翩起舞,这件由我与观众共同创作的古今融合之作也就完成了。该作品力求通过增强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助观众突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壁垒,从而深入感受传统艺术之精妙。《孤鸣与回响:听琴闻心》的主题内容则源于宋代名作《听琴图》。在沉浸式的空间里,光色随时间的流逝产生微妙的冷暖变化,抚琴者独坐松下,古琴之音于林中萦绕。当观众坐于交互区域,画面中便会出现两位听琴者,由此触发新一篇章的影像,此刻,观众仿佛化作画中之人,身临其境体验古代文人的生活雅趣。

  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为现代人打开了深入了解传统艺术之美的崭新通道,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期待更多艺术家投入到该领域的创作实践中,让传统艺术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3日 09版)


0
中国民生经济网 (编辑:)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