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宗桂(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高屋建瓴的深刻论断,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并进一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思想,把“两个结合”提升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一发展战略的高度,并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必由之路”“规律性认识”“最大法宝”等关键词,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理论价值、实践经验和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还具体揭示了“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其思想文化价值是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揆诸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理念、论断和阐析,无疑是深刻而又极富思想洞察力和理论前瞻性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跌宕起伏,艰难坎坷,但大方向是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目标,以“振兴中华”为凝神聚力的精神力量,朝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方向前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体现在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的进程中。其间,始终贯穿着古今中西问题的论争。究其实质,是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的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我们引进、吸纳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质、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创新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我们扬弃中华传统文化,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用现代文明的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协调,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和理念,意蕴丰富,有着鲜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底蕴深厚的历史积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文化建设、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创新性发展。因此,提出“两个结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方面的更高层面更宽广空间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真正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者互相成就。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宏愿所在,正是我们坚定勇毅地实行“两个结合”的价值目标所在。
发展结果
“两个结合”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两个结合”的发展结果必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互相发明、相得益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重视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贯穿始终的价值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现代新型文化,走中国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举国上下的价值共识和自觉行动。为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经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大法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育、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过长期的实践,在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就,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引领和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如何正确对待自己民族的深厚传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守正创新,挖掘、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护持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共同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发展奠定了价值框架和思维方式,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时代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支撑。两者相即相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互相发明、互相成就,熔铸出新时代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灵魂,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维护、坚守中华民族根和魂的战略高度所阐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更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重要构成。
逻辑归宿
当前,我们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奋勇前进,正在集全民族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以中国精神为引领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相互成就,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质言之,“结合”的目的或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实际上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着眼,从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结合”所应有的成果和效益,是从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切入问题。按照文化学家的看法,“文化形态”是整体性文化系统的构成形式,是由语言与文字、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各种层次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成果,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产物。文化形态一经形成,必然要陶冶每一个社会成员,使其思想、观念、心理与生活实践自然地符合文化形态的要求与准则。文化形态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同时又具有直观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具体性。
结合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研究的实际,可以认为,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意义上的文化类别,是具有鲜明民族精神标识和民族价值观念的文化样态。文化形态固然包含意识形态、反映着意识形态,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时,也需要尽力考虑将公序良俗等内容纳入其中。当然,文化形态的构建,更多或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主流价值观的体系、内容及其构建路径,扩大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事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远事业中,在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在铸就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实践中,我们要矢志不渝地践行“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互相成就,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而不懈奋斗。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