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盖笑松 焦小燕)农村幼儿园校车风险的化解不在于车的档次,而在于解决就近入园的问题,当家园距离超过5公里,家长则对于送幼儿入园感到困难,村小附属园、农村民办园和非正规家庭作坊幼儿园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主体。
每当媒体报道农村幼儿园发生的一起起校车事件之后,各种新闻舆论都认为问题出在校车质量和政府投入上。这种“就车论车”的讨论,不能消除我们对下一起校车事故的持续担心。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居民集中程度较低,幼儿园经营者为了规模效益必须用班车拉来住得较远的孩子。班车每天往来奔忙,便埋下了事故的隐患。
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村屯的孩子也能就近入园。那么,目前村屯一级的幼儿园都是什么性质?数量、规模、质量如何?村屯学前教育路在何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生态化研究”课题组在全国28个省区市(不含浙江、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的175个村屯展开了调研。
村屯幼儿园数量和布局不能满足就近入园需要
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乡镇中心地带。当前各级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扩大农村公办园规模,尤其是建设乡镇中心园。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的成效分析表明,在建设乡镇中心园、扩大农村公办园的规模上成效显著,从每个乡镇建成乡镇中心园的比例上看,北京、湖北、安徽、广西等地已达到100%,宁夏、甘肃等地已超过50%。在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中,加快发展公办园仍是发展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尽管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乡镇走向村屯却是另一番景象。乡镇中心园不足以解决诸多位置分散且人口密度稀疏的村屯的学前教育问题。
第一,乡镇中心小学的寄宿制模式无法为幼儿园借鉴。因为幼儿正处于情感依恋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宜离开家长过寄宿制生活。另外,从社会化角度来看,个体早期尚不宜从长时间脱离一(幼儿)对多(家人)的家庭非正式教育环境中完全进入多(幼儿)对一(教师)的集中教学环境。
第二,如果利用校车接送村屯幼儿往返于乡镇幼儿园,也有许多困难。一方面村屯分布松散,距离遥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校车风险。
第三,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农村家长重视早期教育,为幼儿入园而举家搬迁进入城镇。但这也不是解决问题之路。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建设宜居乡村,而不是背井离乡地搬迁至资源密集地带。因此,从乡镇到村屯,是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必然道路。
本课题组对全国28个省市区的175个村屯的调查研究发现,没有幼儿园的村屯占48.6%。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村屯幼儿家长需要将孩子送到外村或镇上接受学前教育,或者直接不送孩子入园。前者承担交通隐患,后者则放弃接受幼儿园教育。
课题组对村屯中未入园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未入园的原因如下:一是主观方面,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家长认为“家里有人看就没必要去幼儿园”,“孩子吃好喝好睡好最重要”,“孩子在家更自由自在”;二是客观条件方面。其中8.7%的家长认为附近幼儿园质量不高,而28.8%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离家较远。针对那些提到“幼儿园离家太远”的家长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当家园距离超过5公里,家长则对于送幼儿入园感到困难。
正规公办园难以成为村屯幼儿园主体
课题组对于所调查的175个村屯中现有幼儿园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近半数村屯有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中,小学附属园和民办园是村屯学前教育的主体力量,非正规的家庭作坊式幼儿园是村屯学前教育的重要补充,而正式的公办园则只占1%左右。
正规公办园难以成为村屯幼儿园的主体,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首先,建公办园不只是建筑投资,还需要长期性的投资解决教师聘用和日常运营。第二,在数量众多、人口分散的大量村屯地区兴建公办园,容易造成资源投入的分散。不能重复过去普及小学教育的道路,先是“村村建小学”,然后又因为村小质量薄弱达不到标准而大量撤并。
课题组对无园村屯的幼儿人数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没有幼儿园的村屯中,大部分幼儿数量较少,不适合专门建设需要长期运营经费的公办幼儿园。
考虑到农村地区村屯类型多样,距离远近和人口疏密程度不一,促进农村不同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需要考虑到村屯规模与幼儿园类型的关系。
课题组的调查建议,在没有幼儿园的村屯中,3~6岁幼儿人数超过100人的村屯约占8.6%,这类村屯可考虑建设大规模公办幼儿园;3~6岁幼儿人数在40人至100人之间的村屯占21.0%,这类村屯应提倡建设正规民办园或村小附属园;3~6岁幼儿人数不足40人的村屯占70.4%,这类村屯应鼓励建设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包括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家庭辅导站、大篷车流动园、游戏小组、亲子活动中心,等等。
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主体处境尴尬
村小附属园、农村民办园和非正规家庭作坊幼儿园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主体,然而它们的发展却面临着不同的难题。一方面,很多村小附属园和农村民办园的教育质量尚不能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一些非正规家庭作坊幼儿园则面临被取缔的尴尬。
课题组对村屯民办园的教育质量进行了调查,得到的下面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农村民办园的一些困境: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低于1/20的民办园占54.4%;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非幼师专业的教师占52.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23.3%;小学化倾向严重,识字、拼音和数学课程超过一天一次的幼儿园接近50%,而艺术类活动(音乐、美术等)达到一天一次的幼儿园尚不足10%;教学资源缺乏,每班配备的幼儿读物数量低于10本的民办园占58.9%。
村屯民办园普遍面临着规模小、资金少的问题,难以走出低收费、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为此,政府的有效扶持至关重要。
长春市双阳区黄家子龙幼儿园是2007年建立的民办幼儿园。在建园后的3年里,处境极其艰难,经营者曾有过先卖地里的玉米然后才能给教师发工资的艰难经历。从2012年开始,逐渐享受到一些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使得办园质量逐渐改善,目前已经为方圆15公里的家庭提供了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更令人欣慰的做法来自浙江省安吉县。他们以“集中管理,分散教学”的模式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安吉县建立了以3所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1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示范园每年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担任园长和保教主任。对个别散居在深山里、无法受到正规早期教育的儿童, 组织“幼教大篷车”,开展定时、定点一日幼儿园和不定点入户指导及城乡联谊等非正规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将优质幼儿教育资源送进山村的幼教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非正规家庭作坊幼儿园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在地处偏远、人口密度稀疏的村屯地带,非正规家庭作坊式幼儿园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幼教补充形式。另一方面,非正规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在多数地区很难得到政府的扶持,甚至常常面临被取缔的尴尬地位。
一名小学退休教师在山东省某山区举办的一个家庭作坊式幼儿园里,容纳了全村十几名适龄幼儿,也获得了全村幼儿家长的一致好评。家长们认为:在村里上学,孩子可以照顾得更好;都是街坊邻里,家长非常了解老师,老师也把孩子当自己孩子照顾,家长放心;时间要求宽松,不需要按校车时间接送孩子;价格便宜。外村民办园入园费每月400元,而本村幼儿入园费半年才260元。
然而,这所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后来却因“无证”被强制取缔。为此,村里的孩子面临着三种选择:顶着酷暑或寒风,乘坐家长的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摩托车上山下山;乘坐躲躲藏藏的不挂牌校车上山下山;跟着爷爷奶奶,等待升入小学的那一天!
尽管家庭作坊式幼儿园有它自身的局限,但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适龄幼儿少的村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有它独特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强制取缔可以说是村屯幼儿和家长的“灾难”。如何对待多种类型的幼儿园是发展村屯学前教育过程中必须谨慎思考的问题。
目前国家用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主要投入在乡镇中心园建设和教师外出培训等方面。村屯层级的幼儿园(尤其是非公办幼儿园)从中受益较小。课题组建议未来的政府支持措施中,需要充分考虑村屯幼儿园的切实需要:第一,对不同性质的村屯幼儿园给予财政补贴,例如按照幼儿数量或教师数量给予资金补助,减少村屯民办园的经费压力;第二,加强村屯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供给,例如为村屯幼儿园提供免费的彩纸、橡皮泥、信息技术设备和素材资源、幼儿图书等,改善村屯幼儿园的办园条件;第三,考虑到村屯幼儿园师资紧张,外出培训困难,要多组织县乡幼教机构送培训到村的活动,也可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教师培训的多媒体教材。
(盖笑松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教授,焦小燕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每当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