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廖尚刚)为保护濒危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贵州省黄平县在贯彻有关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采取多项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传承和保护工作,千方百计使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民间得到延续和发展。
笙歌舞动银铃响
一是着手苗族古歌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旧州古镇、飞云崖等名胜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加强对濒临失传的苗族古歌、情歌、飞歌等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
二是认真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规划,尤其保护和发扬县内苗族、革家人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倾力打造大型苗族和革家歌舞、舞蹈史诗等,到2020年,争取创作筹划拍摄出本土题材的影视剧。
衰老的笙舞呼唤后继有人
三是大力选拔和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育和扶持飞歌、古歌等民族文化品牌,到2018年建立飞歌、古歌、刺绣、蜡染等项目传承基地20个,加快民族服饰和银饰为代表的民族手工艺品开发建设。
四是加强民族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实施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力争到2018年村村普及到位,并培养各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村级文艺表演队,使2018年实现80%以上的村全覆盖。
五是做好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申报工作,力争到2018年全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达到200人以上,并建立非遗传承人基金,对表现突出的传承人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六是支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进学校和社区活动,并开展押加、射弩等十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和传承,到2018年基本普及达10万余人。
七是实施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发展工程,加大重安镇望坝村、枫香村、塘都村,野洞河镇新华村,谷陇镇山坪村、大寨村、苗陇村等民族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按照“一村一规”、“一村一档”开展专项保护工作。对居住密集的村寨探索实施“古寨+新村”模式,在古寨之外选择集中建房点,用新村疏散人口、完善功能、发展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