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清华附小了解到,在校园联赛中引入小裁判、在数学课堂上绘制“公式版”足球、在数语外等综合素质评价中引入足球元素的题目……在清华附小的校园中,足球已经成为了全面育人的目标之一。
“身体是教育,足球是教材”,该校校长窦桂梅认为,要把身心健康纳入首要育人目标,意味着体育作为核心课程,而足球就必须全方位进入课程体系。
校园内随处可见足球
清华附小四年级四班的学生刘宸晨踢足球才一年多,在校园联赛上“冲锋陷阵”,为班级荣誉拼搏。
但是在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他也经常讲述自己和足球的故事,“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中,都会有与足球相关的内容和测试”,他说,感觉非常亲切。
足球已成为了清华附小的“教具”之一。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们会教学生制作一只足球,不同的是,球面上写的是各种公式;有时还会制作足球日历。
“身体是教育,足球是教材”,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为了让足球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教育学生,学校不仅在外部环境上进行了一定的设计,让孩子们几乎随时都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找到足球,更是在学习的课堂上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时,将足球的内容渗透其中。
小眼镜、小胖墩少多了
窦桂梅说,“身心健康”是清华附小育人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学校充分利用足球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身心品质。
如今,清华附小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累计五节的课时数比国家规定每周多2节;不仅有定制版的足球教材和校园足球联赛,还有小裁判、拉拉队。
这是因为学校已经从中收获“甜头”,窦桂梅介绍,2011-2014年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该校学生肥胖率、近视率等出现两位数的下降,校园的“小眼镜、小胖墩”基本消失了。
“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遗传原因一般”,她坦言,足球让学生的体质与近视率发生巨大改变。
同时,由于足球是群体性运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同时要做好全面配合,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临门一脚”,这种目标明确团队作战的足球课程,对学生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