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适当恢复一些村小,能够农村孩子提供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那吕梁山中群峰环抱的校园成了黑色的煤炭堆场。乔子头与学校有关的很多痕迹都不在了,课桌板凳、教学用具,甚至暖气片都被拆走……但是,在关闭3年之后,乔子头学校又活了过来。在山西省吕梁市国家级贫困县石楼县,像它这样死而复建的农村小学,独一无二。(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没有乔子头村“新班子”的高度重视与不计成本的投入,乔子头学校就不会复活;如果没有石楼县教体局的同意与支持,乔子头学校也不会复活;如果不是遇到经济下行的形势,家长可能不会退而求其次,乔子头学校的生源可能就存在问题……时机、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已经关闭三年的乔子头学校复活了。然而,回顾其复活的曲折历程,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展望其未来图景,又不免让人忧心忡忡。
一方面,这是一个村领导班子重视教育、为民办实事的典型范例。原有的村小停办后,村庄也随之凋零,由此带来的各项损失,每户每年两三万元,全村损失达到150万到200万元,经济的考虑、村民的期盼等诸多因素使村“新班子”痛下决心办好村小,“大不了背上50万元的债务再往外跑”的决心让人肃然起敬。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乔子头学校办得红红火火,生源稳定在80多人,然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并不看好,“现在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有什么学生了”“再过几年可能被再次关闭”。就连村领导在评价自己办学行为时,都用了“傻子”的词语。因此,在不少人看来,乔子头学校的复活并不具有普适意义,更多的像是一个孤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既为农村学龄人口接受城市优质教育提供了可能,也让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使农村教育受到了深刻影响,曾经的撤点并校让一半的村小消失,加之村小布点分散、规模小、资金有限等诸多因素多,使村小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农村孩子上学之路显得艰难而又辛苦。
但是,这不意味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出路,并不意味着农村孩子没有就近入学的强烈愿望,2012年,教育部曾提出“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适当恢复一些村小不仅能够农村孩子提供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会对乡村文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对日渐凋敝的乡村走向繁荣产生正向作用。
就目前仍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基础教育而言,不让乔子头学校复活成为孤例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课题,为此,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也要发挥各种办学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办学合力,又要让农村学校办出特色,让“人人上好学,人人上满意学校”落到实处,坚决避免复活的村小可能被再次关闭的尴尬。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