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高考模式1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高考模式2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就业难和技术人才 供给不足矛盾突出
“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2013年有140万人通过第一种高考方式,进入技术技能类型的教育。这140万学生还有三年毕业,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相当好的工作。”鲁昕说。
利用市场力量办学 学校可实行股份制
鲁昕表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
对于具体流程,鲁昕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办学体制,首先要对这类学校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结构和分配机制都发生变化。学校院系主任可以做教师、可以做教授,也可以到企业做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校长可以做校长,同时也可以到企业做CEO。“这个体系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鲁昕说。
600多所地方高校 将向职业教育转变
鲁昕同时透露,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我们最近已经成立了联盟,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鲁昕说。据新华社
专家观点
职教要形成完整体系 要立法保障就业
国家督学、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这个选拔人才的方式是好的,实际上也是比照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经验来提出的,但是我国的高考录取,职业高考、普通高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能简单地区分。
职业教育从初中毕业就可以开始分流,因为从人的思维特点来讲,70%的人擅长的是具象思维,更适合接受职业教育,从事专业技能工作,而30%的人擅长抽象思维,适合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更适合接受普通的学术教育。但职业教育应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有升学与衔接,不能由高考单纯地、一次性地区分开来。
其次,在就业方面,还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要避免学非所用,另一方面,要以立法保证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公平,不受歧视,特别是中职学生。
与其“两股分流” 不如“百舸争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招考制度的改革主体应该是学校,统一行政划分的结果显而易见。德国等欧美国家蓝领收入高出白领,是长年的结果,而我国目前的现状还是很多学生愿意去考公务员。所以,与其“两股分流”,不如“百舸争流”。
要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老师的职业技能知识,在这个行业里面就不能是陈旧的,而必须是高精尖的。
其次,就业难的实质是学校脱离社会,需要的是把针对学校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分开,学校要成为独立的法人,依据现有的办学条件、理念以及在市场中的层次,自己去寻找发展空间。可以变统招统考为联考联招,让学校变成招生的主体,学生则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去寻找学校,就好像学校与学生“谈恋爱”,政府不能做强势的“媒婆”,而应该“放牛吃草”,让高校找到相对自己最适合、最好的“草”,以多样性满足社会的需要。
学校说法
家长学生要相信:两条路都可以成功
西华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阮永生
推出两种高考模式,是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需要。很多人进入社会后发现,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不相吻合。因此,推出两种高考模式迫在眉睫。
不可否认,两种高考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很多中国家长认为,读技能型学校是“不优秀”的表现,事实上,社会更多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因此,家长和学生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两条路都可以取得成功。家长、学生的理念要改变,社会舆论也应该加强对职业技能需要的宣传。
家长反应
能否学到真本事 才是就业的关键
某中职学校学生家长邓先生
成都市民邓先生的儿子在一所中职学校读酒店管理专业。听说高考将有两种模式,他说,如果这一改革真的在未来两年实行,一定要让儿子参加职业技术高考,对将来就业和参与竞争有帮助。
但是邓先生也担心,比如他所在的公司是安装光缆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的技术能力与经验,那么实习期工资只有800元,仅是小学毕业的熟练工的三分之一。
邓先生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本科院校改成职业教育学校,那还不如让孩子中职毕业后先工作,锻炼几年后再找渠道深造,没必要花很多钱,去换一个学不到手艺、只是一张纸的文凭。
华西都市报记者 宋扬 李寰 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