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中央106 辆公车首拍全部成交,拍卖金额总计660.9万。第二批拍持续升温,98辆公车派出786万。拍卖价格与二手车市场价格基本持平,并无“白菜价”。然而,网友不禁要问,这些公车原有的车牌都去哪儿了?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将启动第一批拍卖程序,首场拍卖1月23日开始预展,1月25日、26日及2月1日举行专场拍卖会。媒体、网民观点在点赞公车改革的同时,主要集中在公车改革的公开透明度、程序合理性上提出探讨和质疑。
一、网民观点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2000条数据分析显示,网民观点分布如下(部分言论有多个观点):
(一)30.5%的网民认为应加大公车管理、车辆拍卖全程的公开透明力度
新浪微博网民说:“为什么不网上拍卖?淘宝网司法拍卖很好,0佣金、人人可以买,改革就要有实质性的突破。”新浪新闻跟帖说:“公车拍卖,为避免内部操作,应公布监督方式、拍卖流程。最关键是预算公开透明,每一步都公示。”新浪微博网民发问:“拍卖得来的钱归谁?”新浪微博网民说:“所谓的拍卖只是走个形式罢了, 肯定早给内定了。平民百姓想买公车,你觉得可能吗?这种拍卖就像是洗黑钱的道理一样。”网易新闻跟帖说:“谁来监督公车管理?最怕是卖了旧车,再买新车。”腾讯微博网民说:“建议网上公布车辆信息资料图片,同时竞拍。”
(二)28.4%的网民点赞公车拍卖,认为公车改革可以对“三公消费”釜底抽薪
凤凰新闻跟帖说:“公车改革深得民心!希望步伐加快,尽快改到县乡一级,目前县乡公车私用、周末节假日接送领导问题仍然没有改变,基层群众非常反感。”腾讯微博网民说:“公车拍卖拍的不仅是车,也是态度与决心。”凤凰新闻跟帖说:“公车改革,利国利民,应该在全国范围推广。”搜狐新闻跟帖说:“习总书记好样的,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到人民赞扬。”
(三)26.7%的网民质疑公车拍卖力度不足,有作秀嫌疑
新浪微博网民说:“经验告诉我们,公车拍卖的结果无一例外就是为政府重新买新车作准备。”搜狐新闻跟帖说:“用纳税人的钱买的车,现在又卖给纳税人,全球独一份。”新浪新闻跟帖说:“公车拍卖,走走形式,配合国家。”腾讯微博网民说:“快十年的车辆,也快到报废的年限了。”新浪新闻跟帖说:“2008年奥迪15万起拍?也太黑了吧。15万能买个2008年好点里程少点的A6了。都7年车了。”网易新闻跟帖说:“卖了车给官爷补偿还不是花更多纳税人的钱。”腾讯微博网民说:“和市场价格差不多,车况还不知道,没力度。”新浪新闻跟帖说:“为何没有2008年以后的车,认为是用旧了才拿来拍卖,然后会买新的。”新浪新闻跟帖说:“每台车的平均行使里程都大于10万公里了,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车都进入老化期了,要它做什么?都是单位换新车换下来的旧车交给国家拍。只用几台里程少一点的,是用来做帮场面打气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四)16.7%的网民质疑不带牌照拍卖,追问空牌照去向
新浪微博网民说:“对有心买车的人来说,价钱不是大问题,问题是车牌现在是采用摇号的。车牌分离拍卖,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吧。”新浪新闻跟帖说:“牌照那么多怎么处理?原来的牌照是不是用来换新车?”腾讯新闻跟帖说:“不带牌拍卖,拍到也不能在北京使用,做法不够彻底。”凤凰新闻跟帖说:“北京限机动车牌照价格这么高,这些牌照都到哪里去了呢。
(五)10.5%的网民质疑被拍卖的公车里程数异常过高,认为纪检部门应予以追查公车私用问题
搜狐新闻跟帖说:“只用了6年却跑了88万公里,每年14.6万公里,每个月1.2万公里,上班20天,每天600公里,天天公车私用都到北戴河去一次,太有才了!”新浪新闻跟帖说:“我算了下,平均一天400多公里,我们老家跑北京的大客车一天往返也就这么远。”
此外,还有人提建议:1、认为不如用这些公车和司机成立新的出租车公司,一方面解决打车难的老问题一方面解决司机面临下岗的新问题;2、认为也可以转做出勤用警车。
二、媒体观点
(一)要确保公车拍卖公开透明
红网刊发《预展拍卖公车尤需在细节操作上透明》一文表示,“公开不彻底”正是引发民众舆论的质疑的主要原因。在推进公车改革工作中,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做到公开透明,在每一步操作上都做到阳光公开,一切都明码标价,从而让权力暴露在民众监督的阳光下,才不会出现暗箱操作,才能避免公车拍卖成为一个新的腐败源头和契机,从而有效防止公车拍卖成为“内部处理、内部交易”和成为领导干部的“变相福利”。唯有如此,公车改革才能真正的改到位,超标、超配的公车才能真正的革除之。
长江时评文章《公车改革需防止公车拍卖暗箱操作》提及,要防止公车拍卖出现暗箱操作,消除人们的质疑,关键还是在于透明。首先是要做到信息透明,也就是各地政府在拍卖公车之前,必须对外发布要拍卖公车的型号、数量和底价,让每位有需求的群众都能够知晓,能够前来参与拍卖。其次是要做到拍卖过程透明,拍卖过程不能私下进行,必须接受社会和媒体的全程监督,防止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最后是要及时公布信息,在每批次公车拍卖后,要及时公布公车的实际成交价,真正让群众来评价,这个价格是不是合理。
大江时评文章《让监督之“锤”敲出“公车拍卖”的公正之声》中同样表示,拍卖不仅仅是流于形式,还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配合,防止公车拍卖过程中出现的猫腻。作为处置公车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还需将公车处置的政策、流程和拍卖款项的去向公开透明化,让公众看清楚是怎么回事,避免让一些官员趁机“贱卖”公车,从中间人或买方手里吃回扣。公车拍卖过程采取全程监督,一切在阳光下进行。采取公开招标评估,按规定按流程将公车合理评估,并引入审计、纪检和社会力量进行监督,让种种猫腻再无处躲藏,让取消公车的政策在拍卖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挥。
《焦作日报》在《价起槌落,拍卖公车要亮出“清白账”》一文中指出,公车拍卖中的种种漏洞并非无法可堵,关键是怎么扎紧制度篱笆,确保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到实处。例如,为避免甩卖和贱卖问题,管理者一方面要严格评估车辆的价格,同时为避免一哄而上、供大于求,可分批分期开展拍卖工作;针对广遭诟病的“内部消化肥水”问题,应该坚持拍卖车辆信息最大限度公开、符合条件者均可参与竞拍,处置结果接受监督并向社会公布等原则。
(二)此次公车拍卖为公车改革提供了积极意义
人民网在《首批中央层面公车拍卖的样本效应》一文中提到,这次春节首拍,按封存停驶、鉴定评估、集中处置等步骤,经过了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基准价,并委托给不同的拍卖公司,有效杜绝了“黑幕”的发生。此次试水有三点意义:一是让国人看到了改革的诚意;二是能在借鉴试点改革单位的基础上,再发现不足;三是为再次公平公开公正拍卖公车提供了样本。一切改革都将万众瞩目,这次首节春拍也必将吸引全国人民的眼球。无它,因为这是公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实质性的一步,只有经受住事实和时间的考验,才能让人民相信公车改革并非空谈。
(三)要注重拍卖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经济日报刊文《处置公车要做足“细活”》指出,国有资产阳光处置要在细节管理和具体处置过程中做足“细活”。一是要全面摸清各类底数,防范掌管资产的单位留存“私货”;二是要防止掌管资产单位的管理部门和人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动机,形成“自己人处理自己事”的管理弊端;三是发布拍卖信息及对公车评估上要公开、透明、公正,防止“暗箱操作”,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要坚持国有资产处置全价全款原则不动摇,防范签订合同时先交一部分、余款缴纳时想方设法“打通环节”减一部分的腐败现象发生。公车处置只有在细节管理上做实做细,才能确保公车等国有资产的阳光处置达到预期效果,真正让群众满意。
(四)车牌分离体现公平性
中国广播网援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丛虎的言论表示,“车牌分开”体现了公平性。标志着纯粹的公有财产的拍卖,而不涉及到背后的如车牌承载的内容。同时又面向社会公开,也体现了它的公开透明,所以这次拍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青舆情监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