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到一年一度的棉花采摘季节,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新疆,最近又迎来了几十万拾花工的进驻。但是近年来,拾花工每年都在大幅度的减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棉花种植面积在逐年下降,更重要的是机械化采棉的逐步推广,一台采棉机就相当于1000名拾花工。但是机械采棉也存在棉花后期处理不容易的问题。机械采棉能否取代历史悠久的人工采棉?如“候鸟”一般的季节性拾花工,他们的“淘金路”还能走多远?
中国民生经济网新疆10月9日(记者何鹏)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新疆棉花进入大面积采摘期,河南、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的拾花工们又开始像“候鸟”般进驻棉田,赶赴一年一次的“约会”。
为了接待好拾花工,新疆建设兵团的袁河江,今年早早的便做好了准备,小到柴米油盐,大到房屋家具,一一置办妥当。
袁河江说“今年又新盖了一间56平方米的新房、买了新铺盖、准备了肉、米面等生活用品。另外,今年还种了一亩地的冬菜,有大白菜,包心菜,萝卜等,足够拾花工两个月食用。”
从2003年开始,新疆兵团远赴外省招收拾花工。今年已经第八次到新疆的甘肃拾花工刘燕说靠着到摘棉花挣的钱,经济条件并不怎么好的她,在老家盖起了新的楼房。
刘燕说“来这里拾花的感觉和在家里是一样的,连队还让我们加入了工会组织,还免费给我们体检身体,给我们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过节时团领导带着慰问品看望我们,老板还给我们改善生活,老板讲诚信,我们在这里拾花特别开心,我们哪也不去,年年都来这里,每年一个季子下来,我都能挣到五六千元钱,八年来,我在一三四团拾花挣了有4万多块钱,盖了楼房,买了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产业快速崛起,棉花种植面积从改革开放初的几百万亩迅速增长到了今天的两千多万亩。来自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大量农民工如潮水般涌进新疆采棉,构成了新疆特有的社会现象。
不过,由于近年来种植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采棉机的大面积使用,新疆棉区对拾花工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新疆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兵团引进拾花工57.9万人,比2008年减少10万人;2010年兵团引进拾花工47.58万人,比2009年又减少10万人以上;今年新棉采摘季,仅有20万人左右,而机采面积则有望突破630万亩,占兵团棉花播种面积的70%,创历史新高。
仅在新疆兵团的一八四团,今年采棉机就增加到了23台,机采棉面积占到了全团九万亩棉花的50%。外来的拾花工人数也由以前的四万人锐减到现在的两万人。新疆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政策调研处副处长冯明亮说,在规模较大的农场里,选择人力采摘还是机械采摘,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拾花费的一路看涨,也确实已经成为棉农心中最大的难言之隐。2006年,拾花工的工钱还是每公斤0.8元,而2010年就涨到了每公斤1.7元,而去年更是已经涨到每公斤2元。再加上住宿和饮食的费用,棉农需要支付的人工采花成本大约在每公斤2.2元以上。与此同时,一台采棉机相当于1000个拾花工的劳动量,每亩能为棉农节约采收成本450—500元,机采棉节约采收成本效果显著。 不过冯明亮坦言,虽然在用工成本上,机械的采摘优势明显,但在棉花等级的处理方面,采棉机却有硬伤
。
冯明亮说:“你人工拾花的时候棉花的等级是很好分的。比如说一级花二级花,他是能分出这个等级来,但是采棉机一下过去就是你所有的棉花、叶子囫囵吞枣式的,一下子就进到机器里面,再把叶子分离就变成棉花,这样分级标准呢会发生变化,跟手工的棉花不太一样。”
除了机采棉棉花分级标准不明确之外,使用采棉机对采集面积还会有一定的要求。冯明亮说,在全疆完全实施机采棉,在短期内还是不现实的。
因此,尽管对拾花工的需求在逐步减少,但是技术娴熟的拾花工依然显得炙手可热。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134团的袁河江说,唯有不断的提高对拾花工的待遇,才能保证请上成熟的拾花工。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