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程楠)记者近日在甘肃采访发现,一度在农村消失的快板、皮影、评书又活跃起来,甘肃全省3684个农村“乡村舞台”让农民们重拾了传统文化和技艺,还带动了农村“乡土娱乐”产业的发展。
金秋时节,黄土塬上飘荡着高亢的秦腔声,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汭丰乡郑家沟村村民正在“乡村舞台”吼秦腔。台下人头攒动,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郑家沟村民文艺自乐班团长沈福成说,郑家沟曾是有名的“文艺村”,可有一段时间,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涌到城市打工,吹啦弹唱的手艺没人继承,原来红红火火的各类演出没人办。
10年前,沈福成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凑在一起,组建了自乐班,一到过年、过节和农闲时节就为村民演出,很受欢迎。他说,“现在我们自乐班有20多个成员,电子琴、二胡、板胡这些乐器一应俱全。除了秦腔,我们还为村民演出革命歌曲、现代歌曲等。”
沈福成介绍,近几年,随着经济条件改善,村里已连续多年专门出资为自乐班购买服装、乐器。
甘肃省的“乡村舞台”建设项目专门资助这样的农村自乐班。甘肃省文化厅厅长孙伟介绍,“乡村舞台”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甘肃已组建3684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甘肃省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1228个乡镇累计组建16023个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实现覆盖所有行政村。
孙伟说:“通过财政支持、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乡村舞台’建设总投入已达1.5亿,群众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非常活跃。”
泾川县党原乡党委书记刘贵明说:“结合省上的‘乡村舞台’建设项目,党原乡多个村子组建了村民自乐班,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皮影、评书、快板等演出活动,党原乡高崖村今年以来共演出皮影戏30多场。
“可不要小看农民的土节目,它不仅让农民找乐子,还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刘贵明说。
在甘肃农村地区,“乡土娱乐”也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泾川县党原乡坷老村民间艺人徐宏林,带领周围20余名村民从事砖雕等古建筑手工制作,这几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徐宏林说:“我从20岁起就开始在家乡创业,现在每年可以生产砖雕产品18000多件,今年毛收入能达到120多万元。”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