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据新华网南京7月23日电((赵京林)邳州市邹庄镇是全国有名的“炒货之乡”,邹埠村作为邹庄镇以炒货起家的村子,不仅实现了全村炒货的规模化作业,而且扩大到全国各地,北上南下,东进西展,铺展出一卷锐意进取、民富村强的华丽篇章。因此,以干炒业为村域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邹埠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演绎出一部乡村蝶变的行商传奇。
炒货生意:传统工艺继承与现代理念发展
花生、瓜子、杏仁、腰果、栗子、核桃……这些不起眼的休闲食品,已经成为组成邹庄镇邹埠村民富村强的致富因子。
在有些人看来,这不过是传统工艺在商业化大潮中的流变与挣扎,是乡村经济在农耕文明与工业化文明之间寻求的生存夹缝。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就是,它是邹庄镇邹埠村的“摇钱树”——邹埠村的一辆辆汽车,一幢幢楼房,甚至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坐拥百万、千万资产的村民,皆源于此。
据了解,邹埠村的干炒业很少局限于当地,而是散布于全国各大城市。杭州、宁波、嘉兴、西安、上海、河北、湖南……邹埠村的“炒民”们或者携家带眷,或者孤身一人,行走在全国各地,种下属于自己的财富梦。
期年之后,他们带着财富,带着回馈乡里的热忱,带着帮助更多村民致富的理念,衣锦还乡。久而久之,邹埠村的干炒业已经形成了全村经营的规模化格局,而村委也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及时引导,形成村富民强的大好局面。
对于邹埠村干炒业的发展脉络,至少可以上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村里只有十几户村民外出做炒货,” 邹埠村一位老人回忆,“后来因为这部分村民在外面也算是小有成就,于是就亲戚带亲戚、朋友帮朋友,大家一起结伴闯荡。如果没有第一批村民的全局观念和集体意识,邹埠村发展不到今天。”
据统计,1995年以后,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做炒货生意。在邹埠村所属的邹庄镇,经营炒货生意的村民遍布全国一百多个大中城市,年创收10多亿元,其中资产过百万的“炒货大户”有200多个,而邹埠村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邹埠村村民虽然经营的是传统工艺行业,但是他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以发展完善的理念给予推进,从采用简单的锅铲到引入先进的机器,从使用炒沙到改为食盐,从简单的瓜子、花生到美国核桃、巴西松子,邹埠村村民始终以对接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理念,将炒货生意做到了极致。
格局意识: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交互发展
邹埠村村民的炒货生意之所以能这样富有张力的铺展开来,离不开邹埠人的勤劳进取和集体意识,离不开他们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村委在格局层面上的引导。
正因如此,邹埠村的干炒业并未止步于产业本身,同时也未被普遍的小农意识所局限,而是打造出一个交互式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为邹埠村稳健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村支书邹为尚成为构建邹埠村发展格局的“谋局者”。
军人出身的邹为尚从90年代任村支书以来,见证了邹埠村炒货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历程,而他也是第一批外出从事炒货生意的先行者。
2013年,村支两委换届,邹为尚凭借自己拥有的村支部带头人的工作经历和出外经商的成功实践,深得镇党委及村民的支持和拥护,被推举为有着鲜明特色的四千多村民的村支部书记。知天命年龄的他也不负众望,走马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革新。
“从第一批村民外出经营炒货生意,到带动全村村民的共同参与,再到发展为村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路径,”邹庄镇邹埠村村支书邹为尚表示,“如何将村民致富与乡村经济对接,实现交互式发展,也就是说,在形成村民富裕长效机制的同时,推动乡村的整体提升,这是我们邹埠村现在一直探索、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实践课题之一。”
邹书记总结本村特点为“三多两少” 。针对老人和儿童监护和照顾少、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集中学习少的实际情况,2013年在杭州成立了外出流动人口临时党支部及计划生育协会。由于村民的外出创业,村里劳动力不足容易导致土地抛荒现状。村支两委将全村土地实行集约流转,承包给种植大户,一方面让村民不用操心即可获得每年每亩1000多元的土地收益,另一方面也为解放劳动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村支部还为得到流转土地的村民建立合作社,经营温室大棚育苗、吊瓜、葡萄等设施规模种植,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集约化发展和炒货生意的规模化格局这两条主线共同驱动邹埠村全面发展的格局。
“乡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在村民收入的提高方面,同时也要和村容村貌、村域经济、村民素质挂钩,只有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各方面都能统一于大盘棋中,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邹庄镇邹埠村村支书邹为尚在格局意识上更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从这一点看,炒货经营是盘活邹埠村全面发展的总枢纽,在乡村发展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面提振:宜居环境靓化与驱动力量再造
整洁的乡村环境,硬化的乡村道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排排光鲜的小楼……这是邹埠村现在的面貌。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邹埠村村民一卷行至全国各地的奋斗史和创业历程。
“收入高了,生活好了,相应的也要提升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思想素养,” 邹埠村某村民表示,“虽说人人都有责任,但是仅仅依靠我们群众肯定也不太现实,我们在村委的指导下,全体村民齐发力,围绕在村委领导班子的周围,团结一致,就能发挥出村民的集体力量了,特别感谢村委对我们村民在我们乡村发展的大方向上的引导作用。”
随着村里的汽车日渐增多和村民出行的日益频繁,对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村委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环村公路、排水管网等工程的建设,提升村内道路的通行能力及生活便捷。为方面村民的夜间出行,村委又引导大家自发捐资20余万元安装了LED型节能路灯,实现了乡村的全面覆盖。
为了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交流,邹埠村把原来废旧的水沟改建成了活动广场,成为中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和儿童们的游乐场。随着来这里健身娱乐的老年人和儿童越来越多,500平方米的广场已经无法满足村民需求,村支部正开始着手准备文化广场的扩建和完善工作。
邹埠村村支书邹为尚表示,惠民工程的建设要围绕村民的诉求和想法来开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惠民效用,比如,我们在广场建立一个电子电视屏,一是能够及时地听到看到中央新闻,好人好事及时进行广播,同时也能全面了解我们邳州的发展进程,扩大我们村民的视野。
由于邹埠村地处省市交界,流动人口相对较大,为了确保乡村治安和村民财产安全,在村委的指导下不仅成立了义务巡逻的保安队,还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在村办公室安排专人值守,做到及时监控。最大程度地保障乡村的治安稳定和村民的财产安全。
据了解,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炒干货的邹埠村村民年收入基本维持在百万元左右,普通城市或经营一般的干货摊村民也在十几万和几十万左右。尤其是春节前后就会形成这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个地处偏远的乡村,全国各地的车辆牌照汇集于此,车水马龙,人流攒动,外乡人常誉此地为“小上海”。
“现在我们村拥有大概400多部私家车,如果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还真需要安装红绿灯呢,” 邹埠村村民表示,“这些,还真是多亏有远见的邹为尚书记。”
据不完全统计,邹为尚书记自上任以来,实现了自筹资金80多万元,新修水泥路面1800米以及健身休闲广场等多项惠民工程,其中600米沿河环村公路就是村中一景,同时也是苏北地区村庄所不曾有的创举。
在构建出邹埠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产业交互发展模式之后,村支书邹为尚将眼光放在了品牌战略的层次:鼓励村民走出去,做大、做强、做优“邹埠干货”。为此,邹书记正积极筹划以邹埠村为注册商标的干货行业协会。“制定干货标准,实现品牌战略,统一商标,统一门头,统一理念,协调发展,邹书记表示,“要用优质的干货、朴实厚德的理念去拓展推广‘邹埠’品牌,实现邹埠干货的纵深发展。
邹庄镇党委书记周坤提起炒货经济自豪的说:“邹庄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炒货之乡,目前,我们镇上有1.2万户村民,有1万户都在干炒货,3万多劳动力中有2.5万人在外地从业。他们用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邹庄炒货精神,创造了没有资源优势,偏远乡村洼地崛起神奇,我们必将久久为功的把邹埠炒货做成地域标识,做成国内炒货业的第一品牌!”
邹埠村所走的发展之路,就是切合本村实际最有代表性的村域模式。
邹埠村在以干炒业为主线拉动村民财富增长的同时,通过村委对发展模式的架构和村民共同致富理念的引导,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村域经济的集约型发展和整体性提升,这一蝶变后的品牌效应还在慢慢铺展,续写着属于邹埠村的财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