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寻乌县是江西省赣州市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山区县。今天,在同步全面奔小康新征程中,寻乌县正在将苏区光荣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补短板,展优势,努力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贫困落后面貌,打赢脱贫攻坚战。
寻乌县里有美景:这里的山不高,常常藏于云雾间,若隐若现;这里的水很清,小溪潺潺,山水相连,婀娜似仙境。
房屋点点,散落其间,白墙黛瓦,像是一幅山水画。
江西最大的名片是生态,寻乌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寻乌县下了大力气,这里有一条重要的支流叫马蹄河,哺育了30多万寻乌人,也是下游水质影响的起点,这条河有一位河长——长宁镇的党委书记陈敏:
陈敏:原来的职责,河里面的垃圾没有明确我们管。那时候,一我们管不了,二也不想管,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落实河长制以后,责无旁贷,是我们的责任。
2015年11月,寻乌县全面推行“河长制”试点,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河水水质的治理,此外,县里也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工作,来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也得要,怎么办?就得要因地制宜。寻乌县委书记柯岩松说,当地的脐橙、蜜橘名扬天下,这本是一种优势,不过,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优势也是一种劣势。
柯岩松:我们寻乌这地方就是“一果独大”,产业比较单一。
南桥镇村民钟文平家,原本种了10多亩的脐橙,2015年因果树遭受黄龙病收成不好,差点要返贫,像钟文平家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作为中央苏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寻乌减贫幅度大,压力不小。如何在发展滞后、产业单一的背景下,让困难群众脱贫,让脱贫群众不返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寻乌县委书记柯岩松:
柯岩松:扶贫既是寻乌的短板也是寻乌的潜力所在,补齐短板实际上就是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主抓手。
经过科学的研判,寻乌县提出依托本地资源,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留车镇党委书记陈艺海:
陈艺海:随着果业替代,现在我们也在逐步探索,比如大棚蔬菜、观光园、体验园之类的,带动现代农业这一整套,包括观光旅游者一整套项目上去。
因为政府的规划,差点返贫的钟文平,在附近的葡萄基地及时找到了一份工作,生活又有了盼头。
钟文平:一天100块钱,一个月三千块钱,像我老婆2000块钱左右,加起来差不多5000块钱左右。
绿水青山就是竞争力,利用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多种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一种办法。留车镇党委书记陈艺海:
陈艺海:未来的产业也是符合寻乌打造成为闽粤两省后花园、休闲基地。
在脱贫攻坚路上,通过因人施策,采取就业、电商、移民搬迁、发展光伏产业和实施兜底扶贫齐头并进方式,寻乌县全面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的渠道。南桥镇古坑村村民黎勇金和村里的75位贫困群众,陆续通过屋顶光伏发电工程逐步脱贫。黎勇金说:
黎勇金:安装5千瓦,政府补贴了1万,贷款2.7万元,贷款就五年贴息,不要利息的,我们农户本人不要掏现金的,按平均400度一个月480块钱,一年就有5000多块钱。这个是产业扶贫是很好的,在家睡觉都有钱进,多么好的事,想都想不过来。
目前,寻乌县贫困人口从最多时的6万多人,减少了2万多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5%,扶贫效果明显。保住绿水青山,用产业进行带动,是当地扶贫攻坚的一个抓手,另一个抓手,是什么呢?
在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年过七旬的村民刘春华精神矍铄,和村里文艺“老伙伴们”一起拉着二胡,享受惬意的生活。
现在我们圳下村什么东西都改变了很多,生活上,文化上各方面都提高得非常快,尤其是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都提高了很多。
吉潭镇镇长黄明山:我们今年的扶贫攻坚涉及到的很多村都要以圳下村为范本,都要做一个文化广场,让每个村不管是在这边出生成长的老人还是出生的小孩,离开家乡去到另外的地方,他都记得到自己家乡不仅有自己的房子,还有村里文化最集中的展现场所,让他记住这个乡愁。
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需要补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短板怎么补齐?2015年9月始,寻乌开始积极推进“农家书屋+电商”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文化+电子商务产业,打造文化惠民升级版。圳下村“赶街”文化服务站站长刘传盛:
刘传盛:从去年9月份建站以来,服务站已经把寻乌当地的很多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这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卖到全国各地,其中脐橙柑橘这块就已经卖出了900多件,每件20斤,大约2万斤左右。
目前,寻乌县已建成首批“赶街”文化服务站23个,计划在2020年实现村级“赶街”文化服务站全覆盖。寻乌县委书记柯岩松:
柯岩松:老百姓很欢迎,我不仅可以从互联网农村电商把农产品推销出去,把外面的产品买进来,我还能够在互联网这个平台,找到我需要的文化和娱乐。
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寻乌县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上。一季度,寻乌县生产总值增长10.3%,高出江西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一幅同步全面奔小康的寻乌画卷,正在慢慢展开。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