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收时节,满地金黄,最是中国北方丰收的模样。
白居易曾在诗里这么写道:“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过去的日子里,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只能靠人工收割。这首《观刈麦》,即是明证。
机械化麦收的时代早已来临多年,但改变麦收形态的,不只是在地里轰鸣的收割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古老的麦收活动也在逐渐进入“互联网+”的时代。
唯有丰收的喜悦,亘古不变。
从南到北,一样的丰收
在山东潍坊,麦收已接近尾声。公路旁边看过去,只有三三两两的人家,还在晾晒新收的小麦。大规模的机械作业非常高效,让这个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本地联合收割机都有些富余的情况。
尽管白天最高温已经超过30摄氏度,但挡不住农民们为丰收而忙碌的身影。一亩小麦只用10分钟左右就能收割完,粉碎后的秸秆就留在田里做肥料,农民们开着自家的车在地头等,联合收割机打开闸门,将小麦哗啦啦倒入车斗。麦粒饱满,又是一年好收成。
孩子们显得很是兴奋。看够了机械收割小麦,这些孩子开始用古老的方式,拿起家里的镰刀,割一把小麦,点上火烤着吃。火苗滋滋作响,新鲜麦粒被烤得香味四溢,一口下去,直喊好吃。
这样的丰收景象,正在举国之内渐次展开。农业部提供的信息显示,黄淮海小麦主产省的麦收工作已然全面启动,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从南到北快速推进,“三夏”生产进入高潮。截至6月8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18482万亩,超过播种面积54%,麦收进度过半,机收比例达到90%,其中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比例均超过96%。
大规模小麦机收启动自5月26日,比去年提前1天。据农业部介绍,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全力以赴组织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等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目前,全国日投入联合收割机数量达到37.6万台,有1万多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奋战在夏收夏种一线,柴油供应充足,机具转移顺畅,作业秩序良好,总体进展顺利。
对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小麦主产地区来说,麦收已经进入尾声。以河南为例,到6月11日就已收获小麦7868万亩,占种植面积8100万亩的97.1%。
麦收的召唤,也让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归心似箭。在山东,从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发车的热点线路,最近增加了菏泽、郓城等麦收城市。随着鲁西南方向麦收开始,返乡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
让人有些忧心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连续的阴雨天给今年的“三夏”带来不小的困扰。中央气象台也于最近发布华北地区麦收气象预警,认为无论对机械作业还是麦子晾晒来说,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的中到大雨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公路、石油、气象……所有部门都为麦收让路,与天抢时,昼夜抢收,把丰收年牢牢地抓在手上。
从镰刀到手机,时代变了
68岁的吕玉祥发现自己濒临失业。这位人称“四铁匠”的山东汶上县义桥镇农民,子承父业,打了一辈子镰刀。50多年的重复劳动,让他半小时就能锻造出一把上好的明钢镰刀。如今他却发现,“时代变了,再快的镰刀也没了用武之地”。
麦子黄了,买镰刀的老乡却不再来,吕玉祥见证了科技如何一步步改变麦收。在他的印象里,1993年开始,汶上县一些种粮大户用上了手扶收割机和拖拉机,此后,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到今年,光是汶上县的夏收,就投入了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和浇灌机械4万台套。
失业的“四铁匠”背后,可不只是轰隆隆的大机器,还有手心里的小玩意。城里人手机点一下就能打车,如今乡下人手机点一下能打来联合收割机。
在山东,济宁种粮大户刘洪广手机里装了一个叫“靠谱作业”的软件,把自家小麦的作业面积、地理位置等信息上传到夏收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上,仅仅半小时内,就有4个农机手“抢单”成功。这也让过去开着联合收割机到处找活干的农机手尝到了甜头。第一个抢到单子的高洪瑞直言,现在能及时掌握哪个地方需要收割机,以及哪里距离自己最近。
“靠谱作业”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雷沃云服务”平台则及时解决了收割机“撂挑子”的难题。出故障后,点击“一键报修”,拍照上传后,服务平台就近安排维修人员更换零件。据统计,今年“三夏”期间,使用“一键报修”服务的机手达5万余人。
“互联网+”为小麦主产区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几个小麦主产区省份,均是如此。
在河北,该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河北省智慧农机决策管理信息平台(河北农机大数据平台)”,机手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车载GPS等多种方式加入平台。据了解,今年河北省投入夏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有9.3万台,其中有近4000台安装了智能终端设备。
无论农民还是农机手,都对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很是开心。河北成安县沙河村农机手算了笔账,往年,一台联合收割机要4个人,其中两人轮流开车,两人负责丈量面积。安装智能终端设备之后,可以自动丈量面积,不但加快了速度,还减少了两个人的开销,一举两得。
在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专门为服务“三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农机手不仅能看到加油点、维修点和天气预报等服务信息,还能随时掌握小麦的成熟信息,实现精准对接,避免资源浪费。当地农机局将地点、时间、面积、需要的收割机数量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及时公布在上面,确保供需方精准对接。
像这样借助互联网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河南郸城县石槽镇,建立了“石槽农机作业服务平台”微信群,把村干部、农机手、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粮食收购商、秸秆收购商都拉进来,不但实时调度收割机,还第一时间联系粮食收购、玉米播种和秸秆回收等事宜;在河南宁陵县,农民下载“农机通”客户端,就能在上面很快预约到收割机;在河南沈丘县,当地农机合作社借助互联网实现订单收割,只要一点鼠标,就会清楚作业需求信息。
科技一到,数千年的传统说改就改了。
边收获边播种,这是“一条龙”
如何保障麦收,也成为小麦主粮产区几个省近日的工作重点。
在山东日照岚山区,政府特地把农民拉到区消防大队院子里,培训消防器材的使用,确保麦收期间的消防安全。
在河南商丘,当地保险公司利用无人机查勘麦收情况,为当地参保小麦受灾理赔工作打好基础,确保及时、高效地把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好。科技在让农民和农机手享受到更多便利的同时,也保障着他们的利益。
在河北博野县,当地抓住这几天少雨的好时机,将全县600多台收割机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统一作业,并组织14个农机作业维修小分队深入夏收夏种第一线,确保顺利开展。
互联网的力量开始在夏收时节发威,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在未来,据河北省农机监理站副站长王素英介绍,他们计划用3年的时间,对全省的联合收割机、深松的机具全部安装智能终端设备,实现所有功能。尝到“互联网+农机”的甜头之后,他们决心让新业态惠及更多农民。
而在山东,无论“e田互联网平台”这个包括了针对种植户的“作业宝”和针对农机手的“靠谱作业”的平台,还是各级农机部门正在积极推广的“农机通”手机APP,都仍然有着改进的空间,也需要普及到更多农民中间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辽阔的中华大地,各地气候大不相同。尽管黄淮海地区麦收已然进入收尾,在甘肃灵台,直到6月11日,一台台大型收割机轰隆隆进入麦田,才开了陇东麦收的“第一镰”。
而在新疆,麦收尽管尚未开始,但是准备工作却早已提上日程。5月底,新疆阿克苏市农机局举办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跨区作业培训班,对即将参加“三夏”和跨区作业的62名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进行了培训。培训班就跨区作业应办理哪些手续、跨区作业注意事项、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修、驾驶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农业部表示,各地在抢收冬小麦的同时,还应组织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对接,提前签订农机跨区作业合同(订单),大力推广“小麦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免耕播种”的一条龙作业模式,同步开展夏玉米抢播工作。截至6月8日,黄淮海地区已投入播种机63万台,完成夏玉米播种8788.5万亩。
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的农民刘磊发现,今年的夏收夏种格外轻松。他的一亩三分地,用了半个小时就收完了,而且秸秆打捆、土地耕耙和玉米播种,都交给了农机合作社,全不用自己操心。这跟过去动辄大半个月的麦收相比,已是截然不同。
而在这背后,都是当地农机合作社的一部部手机在操控。夏收夏种,都签了合同,农民安心享受这种“托管”。
越来越多的农民迎来了夏收夏种的“一条龙”时代。未来如何,现在难以想象,但只会越来越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