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江西赣州“农家书屋+电商”模式实现双赢

更新时间:2016-06-22 18:46:55点击次数:615次字号:T|T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农业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现如今,快10年了,“农家书屋”作为农村地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经遍布全国各个行政村落。

  然而在很多地方,一方面建好的农家书屋并没有多少人气,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农村电商”接入难的问题。江西赣州就尝试结合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打通电商通往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书屋和电商是怎么结合的?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王竹分析:

  王竹:为解决基层农民“买书难、看书难”,8年前赣州市启动“农家书屋”文化惠民工程。但现实是,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群众生活习惯的变化,农家书屋面临资源闲置、门庭冷落的窘境。

  同时,由于赣南农村受网络设施落后、人才资源缺乏等条件制约,电商进入农村“最后一公里”瓶颈仍未打破。

  能不能让农家书屋和电商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从文化平台到经济平台、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的转化?赣州探索通过“农家书屋+电商”的形式,盘活现有农家书屋、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点等资源存量,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新型农村文化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电商产业融合发展。

  去年9月,赣州市在寻乌、安远开展“农家书屋+电商”建设试点,成效明显。各个服务站点平均每月借书量增长3倍,两个试点县电子商务交易额70%来自农家书屋。

  “刚开张那个月,书屋只收入几十元,后来村民慢慢了解、接受了这种新渠道,现在每月净收入1600多元。”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赶街”文化服务站站长刘传盛说,服务站开张9个多月,累计为村民代购商品5.7万元,代缴费用9.8万元,代售农产品12.64万元,现在村民有啥需要,都往服务站跑。昔日的小书屋,变成了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平台。

  书屋虽小,却有自己的门道。从网络构建到方法选择,赣州“农家书屋+电商”建设都有市里的顶层设计指引。硬件怎么加?要有统一标准。赣州按照一个服务场地、一套网络系统、一块电子屏、一个阅读角、一批货柜、一名站点管理员的标准建设,同时鼓励因地制宜,融入当地茶文化、乡贤文化、旅游文化等,增强文化底蕴。

  软件怎么兼容?立足解决农民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赣州打通农村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最后一公里”,化解农村“消费难和销售难”问题,将全市客运、货运、邮政等资源整合,形成物流合力,降低物流成本。

  服务怎么转型?打造升级版的服务站,赣州摸索出“三个+”标准:

  “+便民服务”,办理生活缴费、代收发快递包裹、票务预订等一站式服务,让农民觉得方便、实用;

  “+电子商务”,搭建全市农村电商平台,让农民能够切实增收;

  “+文明创建”,发挥服务站信息收集、资讯传播功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布“身边好人榜”,打造乡村典型,传递正能量。

  机制怎么保障?赣州计划将“农家书屋+电商”工作纳入市县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给予重点支持,项目化推进工作开展,并定期对各地建设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据了解,目前,安远县共打造出“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点52个,九龙山贡茶、原味香菇、三鲜粉等60多个电商产品畅销全国,全县农村网店超过1800家,28万多名群众受惠。

  不仅如此,通过“农家书屋+电商”帮扶起来的电商,反哺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高。他们有的创办文化实体企业,有的拿出经费为农家书屋新添设备、新购图书。

  “农家书屋+电商”的形式,使农民获取知识和资讯从线下升级为线上线下并举,带旺了书屋人气,提升了书籍的借阅率,增强了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盘活了现有农家书屋、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点等资源存量,将其变身为具有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新型农村文化平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电商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家书屋+电商的上线运营,搅热了农村文化阵地,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让农民兄弟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农村开始探索创新的。无限广阔的农村天地,正是“农家书屋+电商”式创新的好战场。有怎样的思路,往往决定有怎样的格局、有怎样的空间。赣州市的探索,值得各地借鉴、学习和推广。


    来源:央广网


0
(编辑:admin)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法律顾问 | 本网声明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民生经济网为非盈利、公益性资讯类网站,所发布信息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请读者自行判断、核实和参考。
若有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布的图文及影像内容,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安排撤稿和删除;
若信息发布十日内,本网站未收到书面异议,则视为该信息著作权人默认和支持本网站的公益性发布行为。


Copyright @ 2012-2088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永兴巷15号 民生经济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号:蜀ICP备12001530号-3
主办: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爆料投稿:QQ2381208516 / 邮箱:zgmsjjxww@163.com 电话:13348900167
官方(新浪)微博(民生经济网 http://weibo.com/3949705932) 微信订阅号:zgmsjjw 民生经济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