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创新机制抓落实。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建立领导机制。该镇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头号工作”和最紧迫的群众工作,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联系两个贫困村,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坚持重心下沉、一抓到底。严格执行“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第一书记协调、两个县级部门负责、一个工作专班驻村、一批项目帮扶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力量到位。三是强化攻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帮扶机制。坚持特困特扶、集中帮扶、一村多扶。建立多部门多单位联系会议制度和点对点的项目工作机制,县工信、森林公安、住建、工商、林业等多个部门集中力量帮扶。四是强化责任落实,把纪律挺在前面。该镇始终把脱贫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建立了会议纪要、工作简报、制度纪律、扶贫规划、工作考勤等5本台账和一本《扶贫日志》,使工作处处留下痕迹。
坚持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因地制宜谋长远。
一是突出规划的全局性。既立足于当前工作部署、又着眼于全镇长远发展,对洪州全域规划,分类划分扶贫对象、分级确定帮扶措施、分步实施扶贫项目,指导4个贫困村统筹制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农房改造等系列专项规划,实现规划一盘棋。二是突出规划的参与性。规划制定前,镇和县两级帮扶单位进村逐户摸底调查,全面掌握贫困程度及致贫原因,有针对性提出脱贫对策。规划定稿过程中,村民、镇、县帮扶单位层层讨论把关,真正做到规划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避免穷折腾、瞎折腾、白费力。三是突出规划的精准性。坚持将规划方案化、方案项目化、项目具体化,严格做到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充分体现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
坚持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培育产业促增收。
一是根据全镇西北高、东西低,中为河谷丘陵地貌特征,对油茶、茶叶、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分区域种植,做大做强公路沿线油茶、茶叶为主导的种植带,拓展平架片药材种植带,提升全区域特色养殖带。目前,该镇种植油茶11000余亩,投产约1500亩,2015年油茶籽产量为30余万公斤,实现产值300万元;种植茶叶2500亩,投产1300亩,年产值在280万元以上;种植钩藤1500余亩、人头果150亩、香莲130亩、高标准蔬菜40亩、吴茱萸15亩、香菇种植15亩12万棒、茯苓1.6万平方米、灵芝种植1200平方米;规模养殖牛70头、羊800只、猪800头,鹅2200只,鸡2000只等。二是着力提升贫困农民致富本领。针对发展产业过程中耕作粗放,技术不精等问题,依托联系县级部门的资源优势,统筹县林业、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力量,进村入组在田间地头开设“流动扶贫学堂”,举办油茶、茶叶、中药材栽植管护和养殖等各类技术培训3期,受训500余人次,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和技能,激发他们的脱贫致富热情,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是主动作为,积极引导贫困青壮年外出务工。充分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切实为贫困青壮年外出务工搭建信息平台。当地青年远离故土,外出务工已蔚然成风,据统计全年外出务工1500多人,人均收入2万元。四是充分发挥“百企帮百村”帮扶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2015年该镇筑巢引凤,成功引入黎平绿野油脂公司,以企业牵头,农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劳动力、扶贫资金入股,企业以技术、资金和市场营销入股,分配方式为 “40+40+15+5”,即企业占40%的股份,合作社社员占40%的股份,合作社占15%的股份用于产业发展壮大,村委会占5%的股份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用于村公益事业建设。通过“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村企社共建模式,连片开发4000亩的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农户增收。(林世华 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