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绵阳市三台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立足全国和四川农水大县的工作实际,启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冬春农田水利“农耕区全域灌溉”行动中,以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产村相融和农民群众全面小康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创新“11331”战略机制,打造了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点突出,效益增长快、幅射作用强的项目区。实现了水库、水塘、水池、水渠配套,蓄、引、提、供结合,田、土、林、路整体推进,建、管、节、改并重,有效保障和培育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围绕农水项目兴春耕。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能力等项目为切入点,打造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在全省农村综改区的景福、双乐、协河、紫河、广利5镇乡18个村,完成水渠新建整治87.49公里,精修山平塘103座,整治石河埝30道,整治乡村提灌泵站7座装机148千瓦,新建蓄水池100口,完成投资4513万元,参与完成耕作技术推广1.7万亩,建成了景福镇鲜家嘴村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双乐乡王家堰村奕川水产养殖基地、广利仙家井润阳生态农业、协河红灯桥养猪养鸡等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初步实现了田间农水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建设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围绕灌排配套兴春耕。通过实施都江堰人民渠六七期、武引一期和永和古堰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强化灌排工程更新改造步伐,先后实施了团结水库群天支渠10.4公里和鲁班水库灌区星富分干渠21公里的改造整治,共完成投资3492万元;保障了大中型灌区骨干型田间供水工程、乡村末级农毛渠包括中小泵站的配套化建设,着力化解了尾灌区近20万农村群众盼望已久的“最后一公里”用水难问题,还因地制宜地新建改造了灌区小池塘、小河埝等小微水源设施,先后配套治理小水渠314公里,小堰塘670口,小水池230处,组织实施水渠清淤岁修6188公里;不仅恢复、拓展了有效灌面,还大大改进了农业节水灌溉条件,夯实了民生水利新基础。
三是围绕抗旱兴春耕。突出“节水防污优先,流域空间均衡,环境系统治理、防汛抗旱发力”的总体思路,投资670万元、重点完成病险水库整治养护4座其蓄水能力已超过160万方。投资2700万元,新建西平古镇防洪堤2.8公里,随即同步治理当地场镇、乡村水系3.8公里。结合完善防汛抗旱与水环境安全非工程监测措施,还规划兴建了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先后新建备用井9口,连通引水工程3处,改造渠系35.6公里,衬砌隧洞13座,完成水毁修复242处。打造了芦溪鹤林、争胜双汇末级节水渠26.23公里,整修山坪塘13座,深化了农业高效节水示范效应,健全了蓄水保水的责任,增强了适应小春田间管理的能力。而且,还不自觉地引导和优化了农村种养殖结构,推动了农产品提质增效。通过保障清洁水源、绿色生产,不断增强基层发展能力。通过培育、壮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麦冬、米枣、油橄榄等业态,积极拓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价值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不断补齐农水短板,夯实共享发展基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四是围绕安全兴春耕。结合推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切实夯实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科学解决了县内6000多群众的饮水不安全和生活供水无保障的现状。具体在刘营镇新建村、大围村实施了长达19815米的供水管网的有效延伸,在龙树镇高泉村、白雀场镇、百顷场镇,组织新建人饮项目1处,整治1处,管网延伸1处,完成投资176.21万元;特别是通过打造高起点和大规模的乡村集中供水项目,提高了农民朋友的供用水保障率,跟进了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监测,让农村饮水安全建得成、也用得起,维护了全县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防污运行机制。同时,还投资300万元以水土安全为重点,先后在幸福乡春燕村、古井镇老观村防治水土流失达6.67平方公里,围绕打造城乡“清水工程”,会同农业、环保、住建、国土、卫计、公安、城管等兄弟单位强化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推动了城乡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切实整治河道非法采砂及超限超载,维护了河湖库健康安全的水生态和有利于民的水环境。(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