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网讯 昨日下午,在都江堰鱼嘴,河南游客李志杰看到岷江河道里矗立着长长的一段木头搭起的架子,架子空隙里还堆放着塞满石头的竹笼。“这是怎么回事?”满腹疑惑的李志杰看到旁边立着的施工公告才明白,原来这是2013年渠首鱼嘴截流工程的现场。
记者从都江堰管理局获悉,从10月下旬起,都江堰水利工程十年一度的大修工程就已开启。预计本月10日,内江就会断流,其间水管部门会全力保证成都周边的生活用水。
{现场}
金字塔形木棍“栈道”
将岷江一分为二
“大家看到的江中的那些由木头叉组成的‘栈道’,就是传说中用于岁修的杩槎。杩槎是传统截流工艺中的手法……”导游王惠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着她所熟知的都江堰修缮知识。朝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条长长的“栈道”将岷江一分为二。
“栈道”由一排捆扎好呈金字塔形状的木棍构成,中间还塞了一些装满鹅卵石的竹笼子。“栈道”左侧碧水滚滚东去;中间,江水从几处缝隙处倾泄而下;右侧河水清可见底,河堤上露出近两米深的水线。
王惠称,如今会制作杩槎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项传统的工艺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她的记忆中,上次大修是2002年,“身为一名都江堰人,我总想把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精湛的工艺都介绍给游客。”
{大修}
古法截流中的拦河坝主体工程:
“木头叉”杩槎+塞满鹅卵石的竹笼
记者从都江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两千多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部门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保养,已形成了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的机制。“如果水渠或者相关工程出现毁损了,需要立即抢修就适用于抢修。”这位负责人说,每个岁末利用枯水期对整个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隔上几年时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并对长期水冲击形成的水平面下看不见的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
岁修是李冰时期就确立的制度,在每年的维修中形成“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格言。其中,淘滩很重要,它起到动态平衡下游水量的作用。“如果淘得太深了,可能会导致整个水利工程里水容量增大,给下游带来洪涝的危险。”该负责人说,反之又可能引致下游干旱。
今年7月份,都江堰遭遇了60年不遇的洪水,但由于岁修制度的保障,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受损程度并不高。从整体而言,大修都江堰显得非常有必要。在具体的大修工程中,采用了古法截流,用一排杩槎和塞满鹅卵石的竹笼筑成拦河坝的主体工程。
游客赞叹
这真是“天人合一”的工程手法!
李志杰是搞工程的,他的工地上,见到最多的是挖掘机,他从来没见过用杩槎、竹笼当作工具的工程。“很特别,感觉很环保,对自然没破坏。”李志杰说,他感觉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工程手法,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用更多的展板或者手段向游客介绍这个工程。
{后续}
将用工程技术手段调配城市用水
据悉,今年截流工程已差不多了,预计12月10日就会正式合龙,让内江彻底断流。都江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合龙的当天,工人们用尖背兜背来岷江流域“特产”黄泥,再糊在竹篱笆上,形成挡水的大坝,挡住岷江水流入内江的路径,从而让内江断流,对内江的河道进行清淤,对河道进行养护,断流时间预计在1个月以内。内江断流了,是否会影响成都平原百姓生活用水?“水管单位为了确保下游用水,会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调配城市用水。”该负责人表示,在内江断流期间,会全力保证成都周边的生活用水。
猜想
史料记载的文物能否现身?
石像据记载,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岷江埋有3个石像。1975年,修建外江闸门时曾挖出了一座李冰的石像,后来又曾挖出过一个不完整但手持治水工具的石像。如今水底应该还埋藏着一个石像,随着此次大修的进行,该石像或也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铁牛另据记载,元代和明代曾在鱼嘴设有体积庞大的铁牛。过去,文物局曾寻找过这两件文物但没有找到。有专家分析,两件文物重量都在万斤以上,估计不会被水冲远。
原标题:都江堰十年大修 10日起宝瓶口断流
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 摄影张磊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