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花盛开在四季,常开不败,“香”气迷人,那就是“民族团结之花”。
温巴什乡博斯坦村,距离县城10公里,博斯坦村是1991年从克孜尔水库移民搬迁来的,全村398户,1649人都是维吾尔族。走进博斯坦村,浓郁的维吾尔族气息扑面而来。
“博斯坦”维吾尔语意为“绿洲”,在博斯坦村,村民的房前屋后被葡萄架包围,小路两边整齐排列着一排排桑葚树,每年桑葚熟了的季节是博斯坦村村民最高兴的时候。
今年2月,我和供销社党委副书记刘淑云作为第四批“访惠聚”工作队成员来到博斯坦村驻村,我们成了村里唯一的两个“少数民族”。 刘书记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让人折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走访入户、双语夜校授课,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了我们,刘书记还和村里的阿依木汗结为了好姐妹。
“阿孜古丽”就是村里的人给刘书记起得维吾尔族名字,村里的人都喜欢叫我“张哈尼”。当绿油油的麦苗迎风飘荡时,我和刘书记随着清风麦香已融入到了博斯坦村。
4月杏花开的时候,博斯坦村移民安居房动工建设,一大批操着四川口音的建筑工人进入博斯坦村,早出晚归,在工地上辛苦忙碌着,力争让村民7月份就住进新房。
由于工地人手紧缺,村里的一些小伙子就在工地上做临时工,一个月的时间,村里的小伙们就和工地上的汉族工人打成了一片。汉语夹杂着维语,维语夹杂汉语,节奏紧张而快乐地运行着,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之歌”。
村里的村民们看到工地上的工人们为了早日让她们搬进新房,早出晚归,顶着太阳加班加点,大家商议着,想请工人们吃顿饭。6月5日那天,4小队的村们自发做抓饭,邀请工地上的汉族工人吃抓饭,也邀请了我和刘书记。
席间,在工地干活的建筑工刘灵东问身边阿里木·艾沙“维吾尔语抓饭怎么说”,阿里木告诉他抓饭维吾尔语叫“婆罗(谐音)”,刘灵东开玩笑地说“菠萝”,引逗一片笑声。
我随即指着一名维吾尔族小伙问刘灵东知不知道他的姓名,还没等刘灵东回答,小伙子笑着回答说:“我嘛叫毛力肉孜,他叫我‘毛驴子’嘛”,“哈哈哈哈……”在场的人一阵大笑。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中,感受到了暖阳般的热情。
正是桑梓熟透的季节,我问身边的一位四川大姐吃桑梓没,大姐说“吃了”,我又问“甜吗?”,大姐说:“甜,博斯坦村的桑梓特别甜,一直甜到我们的心里”。
博斯坦村的桑葚熟了,民族团结之花也开了,走进博斯坦村,一缕丝丝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张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