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4日电 (郑莹莹 郁玫 谢梦圆)“我们要扭转青年人才对农业的刻板印象,让他们知道现代农业并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我们已经可以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中,依托数字化模型进行耕耘。”1995年出生的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副董事长沈沪铭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豆制品市场产品品质层次不齐。沈沪铭的父母——沈建华夫妇及其亲友,决定开创自己的豆制品品牌:清美,取自清洁、美味之意。
沈沪铭介绍,要做好豆制品,技术非常重要。当时6万元的创业资金,父母花了很大一部分请了一位老师傅,“接着他们从一小块豆腐做起,蹬着三轮车,每天出去兜卖,慢慢开始了规模化经营。”
从做豆腐起步,清美从1998年的6人小作坊,历经24年,发展成了沪上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27岁的沈沪铭也成长为一名“农二代”。他接过父母的衣钵,以新发展眼光看“农业未来”。
沈沪铭在大学时期读的是金融专业,研究生阶段学了管理。他说,许是受父母创业的影响,自己更青睐农业这类实业。
但在他看来,“农一代”以传统农业为主,大多数人一生奉献于一块土地;“农二代”则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相互融合,一起将农业的概念扩大化,形成产业振兴、产业融合的泛农业化格局。
当下,吃“农业饭”的青年人才还不多。沈沪铭说,除了观念上的革新,还是需要给青年人才提供更优渥的条件,包括提供比较可观的工资、居住舒适的人才公寓等等。清美正在努力吸引青年人才,比如其四期工程有120多亩地,按规划,其中80亩是建设工厂,另外40亩地包含一个供应链中心以及8栋人才公寓。
他说,企业目前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无论是在生产、物流环节,还是终端门店销售领域,清美都在培养自己的“管理层二代”。
沈沪铭说,从小父亲一直跟自己说,清美要做成长期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不能追求快速暴利,而是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去做。奔着这个目标,人才是关键,企业的远景规划也很重要。
清美从做豆制品起家,产品这些年已拓展到粮油米面、蔬菜水果、鱼肉禽蛋、日杂用品等全品类,开起了早餐店,开设了直营销售门店等等,致力转型成为“城市生活综合服务商”,让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千家万户”。
沈沪铭说,清美的豆制品已经做到上海数一数二,但它是副食品,市场不大,要把品牌做大,清美要扩大主业,自建终端。
在浦东新区中部的宣桥镇腰路村,主营中式早餐的“清美味道”店内油条仅售一元一根。沈沪铭说,这价格得益于清美把控着全产业链,“把所有环节都抓在自己手上,才能做到直接低价供应给消费者。”。
对于未来,“农二代”沈沪铭正谋划如何在线上销售上“加码”发力,他说,目前清美虽然拓展了700多家门店,但整体基调还是以线下销售为主,“我现在已经进入管理层,还是希望琢磨一下如何进一步拓展线上销售,至少一半线上、一半线下,融合销售。”
他还思考着如何在各个领域不断创新,比如在产品上,开拓当下备受年轻上班族热捧的快手菜。
沈沪铭从小就耳濡目染父母如何创业发家,童年有段时间,他是在工厂里长大的,“距离最近的时候,从工厂到家就200米路程,我常随爸爸去工厂看他们工作。”
而今,他也加入父母的奋斗队伍,继续关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从小处着手,往大处谋划,“上海有数千万居民,每天要吃的蔬菜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希望以高标准农业,覆盖生产、运输、销售全产业链,将品质佳、卖相好的产品,直接端上市民的餐桌。”(完)